

77. 患得患失是障碍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,放下屠刀不一定立地成佛,但是你放下屠刀,就有成佛的机会。老子曾经说过“慎终如始”,你谨慎地到最后,就像你开始时一样。“慎终如始”,就是告诉我们弟子,你把刚刚开始的一切看作是人生的一个基础,你可以一直延续到最后。人有决心,有金刚心,有菩提心,都是始终如一,这就是老子曾说的“慎终如始”——谨慎地像开始一样。
师父举个例子,比方说一个人到公司里从职员做到经理,一直把自己当成原来的职员一样,这个经理最后一定成功,因为他保持了原来的风格和态度,他保持了自己过去做普通职员的本色,即使他现在做着重要的CEO的位置,因为他的心中拥有了这些平凡的基础,他就懂得了前因后果,不会因为现在暂时的成功——CEO,就得意和满足,冲昏了自己的头脑。这就是不忘初心,才能方得始终。一个人活着,不管到什么位置,要始终保持开始的那个心,等待他的就是成功。因为你不自满,不骄傲,觉得很平凡,你就是慎终如
2023-04-21 03:17:48
2150次阅读
76. 三心不可得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我们很多人有闲,闲了,但是他不想享清福,闲不住。人家说:“你想清净一点吧?好不容易今天放假了。”心中不干净了,放假也静不下来,“我要打电话,我要做这个,我要做那个”,就算在家里一个安静的环境,今天没人骚扰你,没人做什么,很安静,可以在家里做点事情,想干吗就干吗,但是总觉得自己会被社会上的人遗忘,然后要拿个电话打打,“Hello,你好吗?”发个短信,“你在干什么?”好像朋友多得不得了,电话打不停,手机上的短信发不停,然后让邻居要知道一下“我是谁谁谁”,实际上用现在话讲就是拼命地刷自己的存在感。你清净点不好吗?清净,时间过得快。坐在那儿念经,稍微一会儿,一个小时了;刚刚念了一个小时之后,再加上睡觉,两个小时了;一边念一边睡,五个小时过了,不清净吗?很清净,没人打扰。但是现在的人,你叫他清净,他肯吗?你让他把手机拿掉,你把他电脑拿掉,他跟你玩命。这就是刷存在感,感觉“我一定不要被社会忘记,不
2023-04-21 03:17:48
2292次阅读
75. 福慧双修 出六道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好,今天师父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
其实学佛学到后来就是一个境界,境界你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但是在你处理事情上,当你说什么话,一句话讲出来,别人就知道你境界高低了。有些人一出口,别人就看不起他,因为他是自私的;境界高的人总是为别人想。境界高、境界的提升会让你谨守口业。所以很多人知道自己境界还不高,讲话就特别当心。中华传统文化讲“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”,实际上就是谨守自己的口业,不要乱讲话。你不讲话,别人不知道你是什么境界,一开口,境界马上就掉下去了。所以很多学佛人学到后来,越来越怕讲话。
学佛人以后对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便说,祸从口出;如果随便说话,会让别人感觉到你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。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痛苦?因为他说什么话别人都不相信他,因为他不值得别人的信任。一个人说话代表他的境界,可靠的话、有把握的话才说,不可靠、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说,谨言慎行,这就是我们学佛人应守的口戒
2023-04-21 03:17:48
1969次阅读
74. 灭尽三界烦恼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今天跟大家讲个故事。人的一生,实际上在很多故事中都会有所解释。我们人的一生是功过相杂的,因为又做了很多善事,又做了很多恶事。每个人为什么会有悲欢离合和苦乐?实际上就是因为功过相杂。也就是说,你的前世、今世做过很多善事,也做过很多恶事,所以你今生会得到很多恶报,也会得到很多快乐,功过不能抵,都是你自己所造诸恶业和诸善业的果报,并非只是一种因缘,而是各种业缘的集聚——善缘、恶缘、忌妒缘……有些人就是喜欢忌妒别人,那么忌妒缘;就是喜欢恨人,生出来就恨,恨到临终也恨,所以这种人叫恨缘,各种业缘的汇集。
这里有个故事。一时佛在舍卫城,当时舍卫城由胜光国王掌管,鹿野苑由梵施国王执政。这两个国家因一些矛盾,开始交兵作战,双方伤亡惨重,两个国家善缘越来越少。
有一次,梵施国王统领着车、马、象还有步(就是军队)往舍卫城进兵,在康丹河边安营扎寨。刚刚扎寨不久,胜光国王就闻讯,知道他们过来要打了,马上就率领
2023-04-21 03:17:48
2125次阅读
73. 初正则终正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很多经文中讲到,菩萨初发心时即成正等正觉。也就是说,当你发出这个愿力的时候、准备学佛的时候,这种能量非常非常大。用现在的话讲,就是刚刚开始的时候,你的决心是势不可挡的。但是当你做错事情了,你可能会想到“没那么容易嘛,最早的时候我可能想法有缺陷,许愿许过头了,我现在能不能再回过来?”这就是很多人的懈怠,这就是很多人没有往前进的愿力,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越修越差。因为人间的烦恼、挫折和所有的错误,你都没有好好地把握住,你都没有用初始心来战胜这些烦恼心和困难的心。很多人在人间做事情,做一点扔一点,做一套说一套,慢慢地就丢掉了自己的本性。
学佛不是花花草草,学佛人是专门深入进去的,学佛人要锲而不舍,因为佛能通一切智慧,彻万法源,菩萨能够通达一切的智慧。你想不通,还在痛苦,还在烦恼,还在纠结中,就离开了一切智。菩萨无处没有智慧,人间所有的烦恼对菩萨来讲,都有智慧把它解决。你今天不能解决这个烦恼,
2023-04-21 03:17:48
2237次阅读
72. 修心如初 远离迷境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
在人生的路上,每个人都在奔跑,有时候我们赶超一些人,走在别人前面;有时候我们的人生又被很多人超越。其实人生的秘诀就是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速度来生活,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快,或者看见别人慢,来增加自己超重的负荷。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,要懂得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最适合自己的能量来做一些事情。佛法界经常讲“莫因迟缓而空耗生命”,空空地耗去自己的生命。
佛法告诉我们,人都会经历一种过程,那就叫苦。因为“苦”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理解;苦有时候又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感觉、一种感受。最重要的,学佛人要学会有智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。人最不能忘记的,就是当我们在苦难、想不通、很困扰的时候,曾经救我们脱离苦海的人、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。人最不能结交的,就是在你失败的时候藐视你、唾弃你的人。我们人最不能全部相信的,就是在你成功的时候说你什么都好的人,要特别当心,这些都要用智慧来看
2023-04-21 03:17:48
2319次阅读
71. 一念智 即般若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一个好好的人不去贪,哪来的烦恼?想要这个、想要那个,要到后来得不到,不就有烦恼了吗?所以要想自己没有烦恼、没有偏差,就要有效地回避那些风险。有些人很有经验,只要问这个事情有没有风险,他一听到有风险,“我不干了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所以才能抵制诱惑。举个简单例子,现在很多人贷款(房子贷款),他非常痛苦,为什么?他经不起诱惑,“可以贷款,可以买房子”,去贷了款之后还不出来,这房子就收掉了,就不是他的了,他就痛苦缠身,因为他抵不住这种诱惑。所以“心动则物动,心静则物静”。举个简单例子,放在橱窗里的漂亮衣服,你如果想买的话,你心一动,这件衣服就动了——因为你要买它,它就动了;你如果心不动,看一看就过去了,这件衣服还是老样子放在那里。你想买它,它的价格就是你动心的一个源泉。
师父跟你们说“一念愚即般若绝”:一个念头非常愚蠢,你的智慧就跟你绝断了;“一念智即般若生”:如果你今天一个念头有智慧,你的
2023-04-21 03:17:48
2133次阅读
70. 如如不动 心自浩然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佛法是智慧的,不是单单念念经、打打坐、磕磕头,它是一种境界。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这个“应”,其实就是一种方法论——你应该、你必须。用本体论来讲,本无所住而生其心:一个人如果本来就没有住在这种心中,心空的,你无所住,不管怎么样,你都是空空如也,不会生出其心的。你不会生出贪瞋痴慢之心,因为你无心。就像很多人说“你这个人怎么没心没肺的,人家跟你讲半天,你怎么都记不住?”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,就是告诉大家,本体论来讲,你已经无所住心了。
佛后来讲到“过去心不可得”,就是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就是告诉大家,你既然无所住心,那过去的心还要得吗?过去发生过的事情,还要再去记吗?“现在心不可得”,你现在学佛了,应该放下了,不应该再去为现在生活中烦杂的人间琐碎事情生出瞋恨心、贪心、烦恼心,所以现在也不可得。佛陀又告诉我们未来心也不可得,未来还没发生,你为什么要生在心中?这个事情还没发生,而且不知道会怎
2023-04-21 03:17:48
2441次阅读
69. 实相真心 觉悟有道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
上次跟大家讲了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今天跟大家再继续做一些解释。这句话是《金刚经》里面的,是六祖悟道的一句话。其实这句话非常有意思。我们首先要了解“云何生心”,就是人为什么会生出很多心来。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碰到事情就生出很多的心,比方说自私心、贪心、忌妒心、恨心……“云何生心”,为什么会生这种心?因为我们人本来就具有妙明真心,就是在我们的九识田中就有我们本来的真心,就是真如实相的本性——善良慈悲的心,这些是好的心,但是我们在人间红尘中时间太长了,已经把本性、良心遮住了,所以生出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心,而真正应该生出的那种悲愿心、菩萨心、菩提心、慈悲心和对人应该拥有的平等心、利他无我之心,这些好的心全部都找不到了。这就是为什么
2023-04-21 03:17:48
2401次阅读
68. 观照就是照见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佛经就是告诉你们为什么,因为般若智而生其心,因为当你完全空的时候,佛性的般若智慧让你生起这种慈悲善良的心,而这种慈悲善良的心又无所住心,是在意念中有的,但是又好像找不到。师父很想用现在人间的例子跟大家讲,你今天来参加一个人的party(派对),穿得漂漂亮亮的,你进来了,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你,看到你穿得很漂亮,但是你一看大家都穿得很漂亮,这时候已经忘记自己好看不好看了,跟大家一样很开心。我问你,在冥冥中,在你内心深处,你那种想让别人来观赏你、一种让你感到非常自豪的感觉,“因为我今天穿了这件衣服很贵重,很漂亮”,这种感觉你有没有?你当时在这个感觉中没有讲,也不去想,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有没有?这个就是灵魂当中的东西。
因为比较难,师父再举个简单例子。比方说在拜佛磕头的时候,你可以说“观世音菩萨,我去除杂念,去除杂念”,你嘴巴在讲“去除杂念”的时候,杂念一瞬间没了,杂念瞬间没有的时候有没有印子
2023-04-21 03:17:48
2851次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