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57. 恒常学佛是根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
学佛人首先要必须了解自我、了解因果。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,你肯定会不了解因果,因为每一个人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。所以我们经常说要了解人间一切的现象,就是了解自心。“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做?这件事情我能不能做?”就是了解自己,然后了解自己的内心,这样你就会知道“我这件事情可以去做,我用良心、本性来帮助别人”,然后你就种了善因。如果这件事情在你的内心有问号,“我能不能去做?可以做还是不能做?”那么在你的内心就产生疑惑。当一个人有疑惑的时候,他就产生幻觉——虚幻之感觉,那么就会种上恶因,最后就会得到恶果。所以要明心见性,就是要能够明白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全部都是由自己内心所造,你想做什么样的人,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。你今天想做善良的人,你看到自己的佛性了,那么你就能得到佛性的回报;你如果今天对一件事情内心不清净,你就会活在虚幻中;如果你很明白地知道这件是善事,“
2023-04-21 03:17:47
2104次阅读
56. 知行合一是为道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今天跟大家讲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佛教故事。
有两兄弟跟着佛陀出家,他们在修学上渐渐分出差异来。哥哥修行很进取,非常努力,弟弟也很用功,几年彻夜不眠,息心深究,他们兄弟两个都各有成就,哥哥证得了阿罗汉果,弟弟也是深入三藏教典,就是对三藏非常地懂。
弟弟常常因为学了三藏觉得自己广学多闻,自夸炫耀,喜欢卖弄聪明,传播名声,引以为荣。哥哥知道以后非常为他担心,对弟弟的成就感到悲观。有一次,他就劝告弟弟说道:“人身难得,佛世难值,正如佛陀常说的‘失人身如大地土,得人身如爪上泥’,而今你既得了人身,就应当以修行为重,解学则在其次,你千万要慎重地选择。”大家知道,在佛法界里边有一个“解”,就是理解佛法理论基础;“行”就是付诸在实践中。弟弟理论很懂,但是不肯修行。
弟弟听了非常不以为然,觉得像耳边风一样,并不记在心中。他反驳道:“哥哥,你说的我认为不一定是对的,我觉得我现在虽然对佛法有大海一滴的认识,但尚
2023-04-21 03:17:47
2028次阅读
55. 汝心本性 观自在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师父跟大家讲,我们人很可怜,生病的人整天想找回自己的健康,失业的人整天想找一份工作,伤心的人总是想“我要找到快乐”,失望的人总是天天在希望有转机,能够找回自己的希望。我们一生几乎都是在为找事业、找朋友、找财富、找名利而忙碌,甚至一生一世都在寻找,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其实找来找去,我们应该找自己的本性,那才是最重要的,那是我们的治心之本。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良心,找不到自己的佛性,你有了健康也会丢失,有了事业也会失去,有了快乐也会得到更多的痛苦。要学会成就内心的真佛。有一句偈语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就在汝心头,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”就是告诉我们,佛在哪里?就在你的本性中。你去跟别人求、跟别人学,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就有个灵山塔,这个灵山塔你一求就灵,你只要好好地在灵山塔修你的功德,你就会圆满地在人间。
“汝心本性观自在,九识佛心藏真谛”,这几句偈语就是告诉你们,人本身就有
2023-04-21 03:17:47
3010次阅读
54. 放下执著 寻找本性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
修心,实际上最主要要修掉自己身上的是什么?就是执著。人的毛病就是执著,如果修心不把执著修掉,那你修什么心?所以学佛一定要懂得把执著修掉。而且修心,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哪里,你都要严格地在生活中进行修心。很多人以为修行是在家里念念经,有的人以为到庙里去磕磕头,实际上修心最重要的就是在修行当中生活,在生活当中修心。我们不是整天打坐、磕头、念经、拨佛珠,然后修了很多年,结果坏脾气还是坏脾气,改不了的地方还是改不了,自己经常执著的时候还是执著,烦恼依旧,性格依旧,心态依旧,你没有任何改变,你怎么能够修好心呢?这不是真正的修行。只要你执著还在,你还不是真正地修行。
真正修行的人不管在哪里,都要懂得学会改变。今天工作环境,你也把它当成一个道场;今天你在家里,你把它当成一个坛城。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,无论你做什么工作,修心要融入你的工作当中去。面对环境,你要懂得每一件事情
2023-04-21 03:17:47
2756次阅读
53. 静定是观照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行愿这个“行”字实际上讲的就是真见地,也就是说真正地理解佛法的见地,就是见解。你行不到,见地都没有用。你今天理解佛法,要真正去实行的。一个人嘴巴很能讲,佛法理论都懂,但是做得没有一点像佛,没有去做佛法的事情。所以要做到“行”,才能谈到真正的慈悲心。慈悲就是无我,能够慈悲别人,感到别人很可怜、感到别人非常需要你帮助的时候,你就是无我了,因为你想到别人了。
我们讲慈悲,不是一个情,而是一种智慧。你今天能够慈悲别人,不是说“他跟我感情好,我要帮助他”,而是因为你有智慧,“他是众生,我有功德,我要去行愿,去帮助他解脱”。所以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慧,般若也是慈悲,观世音菩萨的般若智慧——大智大慧就是大慈大悲。因为慈悲,所以会无我,你才能真慈悲。而有些人在人间经常说“我要慈悲你”,你只要想到“我要慈悲你”,你就落于下乘了,也就是小乘。不是你去慈悲别人,而是你自己的本愿,而是你自己的行愿,而是发自内
2023-04-21 03:17:47
2188次阅读
52. 见、修、行是证悟的纲领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师父跟大家讲,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心灵经常产生那种虚幻的幻觉式的想法,因为空的,你去想了,最后也是空的。当你去想象了,这个想象的空间产生一种色——看得到、想象得到的就是一种色,色到最后就是空。实际上“色即是空”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看到的、认识到事物的一切现象,和这个世界上诸多的苦恼、烦恼,其实都是虚幻而产生的。佛经就是告诉我们:苦是暂时的,时间过了就忘记了;快乐也是暂时的,经过多少年之后,它是虚幻的,也没有了。一切“色即是空”,空到后来又有一个虚幻的人生出现,这就是共性。共性就是从有到无,从无到有,就是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其实这其中讲究的就是因缘果报的关系,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缘分所在,因果一定会有报应,善恶是循环的。很多人经常问:“我前世做什么的?”你们不要问师父,佛经上早就讲了: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你今天生活得很好,无忧无虑,没有受很多苦,你上辈子一定积福积德了。很多人来
2023-04-21 03:17:47
2277次阅读
51. 抛弃妄念 非想非非想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其实人生就是一种平衡,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,实际上就是想取得一种平衡,你拥有了这个,一定会失去或者错过那个,所以有时候你在人间什么都想得到,结果往往会失去更多,因为你的心里不平衡。所以师父跟你们讲,有时候不要奢望在人生中拥有绝对的公平,想要这件事情一定要公平。实际上“公平”这两个字就犹如天平的两端,一端付出得越多,另一端就承载着更多的希望。就像朋友与朋友之间,家里的夫妻之间、和孩子之间都是一样的,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承受得多,得到的希望也就更多。
当我们处于这个世界很多的矛盾中,或者人生在走向低谷的时候,不要太悲观,因为我们最终还是会越过一个一个障碍往上走。置身于低谷的时候,不要失望;置身于人生顶峰的时候,也要想到这是暂时的,不要忘乎所以。有些人到顶峰,或者在单位里能够做一个很高的位子,他会想到自己最后可能会下来。人生不要过于执著,平衡的心态能够让你好好学佛。有时候你选择了,自己做一些努力了
2023-04-21 03:17:47
2357次阅读
50. 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当你能够理解佛法无底智慧的时候,你完全进入空性了。不知道,反而空了;知道了,就烦恼了。举个简单例子,当你知道一件事情,就会很烦恼;当你不知道的时候,就不会管它了,“这件事情搞也搞不清楚”,不烦恼了吧?“这件事情,对,我搞清楚了,就是他不好,就是你对”,过一段时间,“我搞清楚了,就是你错,是他对”,你进入了是非中,没有真正地理解他们两个人吵架的原因。师父经常跟你们讲“空性境界”,其实就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——远离五浊恶世的世界。
无论看什么,念经也好,拜佛也好,看“生从何来,死往何去”,其实都是一个概念,因为“无生亦无死,以无所得故”。一切法都“无所从来”,你不知道这个法是怎么来的,也不知道这个法是怎么去的,你们最深也就知道佛经、佛法是从菩萨这里来的,但是菩萨的智慧又是从哪里来的?深不可测,那才叫“行深”,那才叫“般若波罗蜜多时”。要到达彼岸,必须要深深地懂得佛法的智慧,故般若称为“深般
2023-04-21 03:17:47
3608次阅读
49. 般若佛智 逾越缠缚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业力就相当于一颗炸弹,炸弹或早或晚都会爆炸。善业不会爆炸,善业如同一朵花;恶业就像一颗炸弹,随时有可能会爆炸。所以业力慢慢地形成六道轮回的业缘:做好事,进入善道;做恶事,进入恶缘,下一世还要再来世酬业——在人间,善恶只要做了,都要来还的。为什么法师不肯接受别人太多的供养?因为要还债的,接受了太多,下辈子可能没修成,还得来还他的。所以师父跟你们说,别人对你好,过多地给你、对你好,给你做菜啊……你如果没有功德,接受了太多供养(包括义工也是这样),一定背业,只是看这是善业还是恶业,但是都要来还的。
佛经让我们“断惑证真”,断迷惑,来验证自己真实的人生。迷惑没有了,人才活在真实的世界中。一个整天讲谎话的人,他连自己都分不清最后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,这种迷惑让人找不到心中的真佛。
修心的人是无价之宝,修心无价,为什么?因为修的是一颗心,而这颗心是无价之宝——心中的宝藏。把心修好了,一切具足,不欠了
2023-04-21 03:18:01
2695次阅读
48. 执著是误 解脱是智
视频
音频
白话佛法·视频开示
今天继续给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
学佛人要懂得“为善必昌”,一个人只要做善事,一定会兴旺,一定会繁荣昌盛。如果“为善不昌,必有余殃”,就是做了很多好事,但没有得到好的回报,说明过去还有余殃,过去还有做错的事情。“殃尽必昌”,也就是说等到业消完了,一定成功,一定会越来越好。“为恶必殃”,做坏事一定会遭殃,一定不好。“为恶不殃,必有余昌”,这个人做了很多坏事,但是还在享受人间的福报,说明这个人必有余昌,也就是曾经做过的善事或者上辈子做过的善事还在,还没有用完,积蓄还没有用完。“昌尽必殃”,等到福报受尽了,肯定遭殃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到后来就开始倒霉,因为他一直在行恶,福报尽了就会受报。学佛人要懂得这些道理,求菩萨不要着急,菩萨都看得到。
学佛、做人要懂得常生惭愧心,觉得对不起:“我对不起别人,我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亲,我对不起佛友。大家对我这么好,为什么我还要这样?”常生惭愧心,心中就不会起瞋恚
2023-04-21 03:18:01
2145次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