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谈四无量心 2024年08月18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师父今天跟你们大家讲什么是四无量心。四无量心指的是慈无量心、悲无量心、喜无量心、舍无量心。你们经常听到的慈、悲、喜、舍,其实讲的就是这四种心,修慈悲喜舍就是修的这四种心,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境界。
第一个慈无量心,看到有情众生可怜就想帮助他,这是慈悲心。放生就是体现你的慈悲心,看到它马上要被杀了,你去把它买下来放掉,这就是慈悲心啊。第二个是悲无量心,“悲”就是大悲心,悲心是救人苦难之心。第三个是喜无量心,见到别人放生、度人,随喜赞叹,见到众生离苦得乐生出欢喜心。第四个是舍无量心。能舍以上三心之心,又对于一切众生能舍弃怨亲分别而平等对待之心,叫舍无量心。别人对你不好,你不怨恨,你照样对他好,这是舍无量心,舍掉自己的分别心,用平等心对他们。四无量心只有菩萨、佛才有的境界,因为这四种心是大愿心。我们要誓愿跟着菩萨修的根本原因,就是因为菩萨有四无量心。佛菩萨就是用慈悲喜舍的心来
2024-08-18 23:06:48
6371次阅读
六大法宝,妙法人生 2024年08月17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中元节就是鬼节,地府的灵性在人间有三个节日,第一个是清明节,第二个是中元节,就是鬼节,第三个是冬至节。这三个节日是地府的灵性最自由,也是最活跃的时候,所以每当遇到这几个节日,你们记住不要乱跑。中元节前后要多念经,多烧送组合,灵性到人间,他们就是上来讨债的,这期间就要多送组合,灵性拿到组合他就走掉了。假如你欠他的,他上来什么也讨不到,他就会给你颜色看,让你倒霉。所以在中元节期间,人跟人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,吵架、打架、出车祸、孩子生病……实际上这些都是灵性在搞怪。我们学佛人知道灵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,我们要敬畏。比如,你知道明天是中元节,是灵性最活跃的时间段,你就要懂得白天在家多念经,晚上尽量少出门,因为中元节外面阴气很重,所以要尽量少出去,少接触灵界的事物。在这期间多念《大悲咒》,《大悲咒》就是能量,《大悲咒》念得好,它会形成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刚罩,保护着你不被灵
2024-08-18 00:17:29
6256次阅读
念经开智,修心明理 2024年08月16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人要有一定的智慧,没有智慧,连正邪都分辨不出来,就会愚痴地活在这个人间。比如说一个正信的法门,你没有基本的智慧分辨,你就很难有机缘修到。很多人没有智慧分辨,把正的当成邪的,最后让自己错失了修行开悟的机会。我们做人要有智慧,不能连正邪、善恶都分不清楚。没有智慧的人会跟着别人,人云亦云,别人说那个人是个坏人,他也跟着说他是坏人,他没有自己的智慧啊。正因为很多人没有智慧,众生正是缺乏分辨善恶的智慧,所以菩萨把妙法降到人间,让众生闻法开悟。今生我们遇到佛法,不仅仅是佛缘,他还有一定的福报,众生福德具足才能闻到佛法,所以更要努力修行让自己开悟。
我们在人间,要对(最基本的)善恶有所认知。(基本的)善恶都分辨不清楚,你做了恶的行为,你不以为然,你还不认为自己哪里做错了;你没有基本的智慧,善恶不分,对的错的都搞不清楚,我们用人间话来讲,你这个人善恶不明、是非不分啊。举个例子,别人讲你的爸爸是个坏人,
2024-08-16 23:18:03
5435次阅读
浅谈十善业 2024年08月15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师父今天跟你们讲什么是十善业。你们学佛学了这么长时间,不能连什么是十善业都不知道,别人让你讲讲什么叫十善,你讲不出来,你连什么是十善都不知道,你就没有办法修,因为你搞不清楚哪一种行为属于善,哪一种行为属于恶,不知善即为恶。
十善又称为十善道、十善业,即身口意所产生的十种善行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见,这是十善。守十善就是守十戒,能守十戒的人,他以后一定会到天界。守五戒的人,只要一辈子能守住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,他就能修到天上,何况是守八戒、守十戒的人呢?佛经上已经告诉我们,守戒守得越多,将来能修到的天界就越高。
其中身业有三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;口业有四: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;意业有三:不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见。你们现在很多人能做到不杀生,这就是一大善。不偷盗,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拿。比如说公司里的东西,或者外面看到的物品,不是
2024-08-16 00:06:54
5305次阅读
无念即是功,无相即是德(二) 2024年08月14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师父跟你们讲,意念干净就有功德,因为干净的意念不会产生业障。所以为什么说无念即是功,你不讲别人,无论别人怎么样,你不去讲别人,你管住了自己的嘴巴,你善护口业就有功德。所以你们要记住,我们修行永远是改变自己,不是改变别人。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没有啊?什么样的人都有啊,你要一个一个去改变他们,你认为可能不啦?不可能的啊。所以有一句话,我们改变不了别人,我们改变自己。当你改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,当你改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,那些曾经对你不屑一顾的人、看不起你的人,他们会反思;当他们看到你越来越好,他们会去思考,接下来他就会去效仿你的方法改变自己。这就是师父为什么经常跟你们讲,我们修行人要以身表法,以身表法才是真正的菩萨行。你在人间用菩萨的思维、用菩萨的境界以身传教,这叫饶益众生。菩萨为什么这么做呢?这是因为菩萨要普度众生啊。所以我们修行要先净自心,自心的清净,则佛土自然清净。我们修行当净其心,心净则佛
2024-08-14 23:22:20
6139次阅读
无念即是功,无相即是德(一) 2024年08月13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无念即是功,无相即是德。今天你帮助别人,你有求还是无求,有念还是无念,这要看你的心。有求有念就是希望自己付出的能得到回报。打比方说,你在单位里帮助同事,你希望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帮助你,这叫有念,你是有相地付出,你的念头不是空的。你付出一分,要看到一分回报;你付出十分,要看到十分回报,这种就是我们讲的“施恩图报”。我今天帮了你,以后我在工作中你也要帮助我,哪天你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,你的烦恼就来了,因为你有所期待,你有念啊,你的念头没有空掉,你对自己的付出期望有一定的回报,你已经著相了。
在现代化的时代,很多人缘分的改变就是因为他抱以期待。我对他好,他也应该对我好;我帮助了他,他要回报我,一旦这个结果不是他预期的,就会出现缘分上的改变。师父告诉你们,我们做任何利他的行为,要以无念的心为之。我帮他就帮他了,帮过就过去了,要无念,没有任何念头,我付出就付出了,无念地付出是有功德的。你今天去度人没
2024-08-13 22:30:41
5692次阅读
破愚开智,破邪立正 2024年08月12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人不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,为什么讲是自我?因为我们人的心理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。我看到的就认为是对的,我听到的就以为是对的,这个自我认为、自我以为全部都是建立在他能接受的范围内,一旦超出他理解的范围:“这不可能吧?”当他接受不了的时候,说明这个事情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。所以一个人活在自我的世界,我以为、我认为、我想……这些都是以“我”为中心啊,我认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,我以为事实不是这样的……很多人犯错,把事情做错、把某个事物理解错,就是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。他把所有的事物会出现的结果、会发生的可能性,全部放在他能接受的范围内,一旦超出他理解的范围,他就觉得很不可思议,“啊,我以为那个事情是这样的”,结果呢?结果事情不是他以为的那样,结果不是他想的那样,他就理解不了了。就像很多人做着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,结果倒霉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出现,他不反思自己啊。“我明明做的是对的,为什么菩萨不保
2024-08-12 21:37:32
5617次阅读
知行合一修佛道 2024年08月11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有人问师父,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尽快开悟?师父讲修行方面的开示还少吗?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般若,这是你们修心的秘诀,每一度都是让你们开悟的。想想看,你们修到了今天,你们又做到了多少啊?佛法讲了这么长时间,关键是要实践修行,从实践中体悟修行的道理。修行的佛理你弄懂了,你还怕开悟不了吗?菩萨会骂人吗?菩萨会贪瞋痴慢疑吗?菩萨会生出种种不正之心吗?不会啊。菩萨没有我们人的劣根性,菩萨的心很纯洁。我们知道菩萨的心很纯洁,菩萨也没有人身上的劣根性,那你就要对照自己,一点点把身上的毛病修掉。很多人学不好佛法的原因就是佛理看了很多,也听了很多,但是他真正拿出来实践的却很少,这就是知道做不到。
佛法最主要的就是知行合一。你想开悟佛法,佛说的理论你要验证出来,你不去验证佛讲的话,你怎么领悟里面的含义呢?师父举个例子,你知道念小房子好,你知道小房子能超度亡人,你家里也有需要超度的亡人,但你就
2024-08-11 21:23:36
5692次阅读
六根、六识、六境 2024年08月10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何为六根?六根就是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何为六识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即为六识。比如,眼根能生眼识,眼睛看到的,就是你对外面的眼识。耳根能生耳识,耳朵听到的一切声音,叫耳识。比方说,同事在单位讲你坏话,这种话你肯定不要去听的,因为你一听心里就生气了,你生气就是因为你被别人讲的话污染到了你的心。鼻根能生鼻识,鼻子闻到的气味,比方说,你走到垃圾场旁边,闻到臭气熏天的气味,这是鼻识。舌根能生舌识,舌头品尝到的味道,今天吃到美味的食物,这是你舌头所接触到的一种感觉,叫舌识。意根能生意识,意就是思维意识。你脑子里动来动去,这是你的意识在动,你脑子里想到好的,你的意识就是好的;你脑子里想到坏的,你的意识就是肮脏的。
六根是我们人身体上的六种感觉器官,六根对应的是六尘,眼睛能看见一些事物,耳朵能听到外面的声音,鼻子能闻到一切气味,舌头能感觉到酸甜苦辣咸,意就是能知一切法的意识,因为意根接触一切
2024-08-10 20:47:46
5301次阅读
读《心经》,体悟人生真谛(二) 2024年08月09日
音频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在人间要学会亦无所得,就是在人间不要贪,不要想着这个我想要得到,那个我也想要得到,要亦无所得。要学会舍,舍掉烦恼,得到快乐;舍掉贪欲,得到自在。佛告诉我们人有四相,“得、失、取、舍”四相。得、失二相,对修菩萨的人而言,如果继续修,则能得涅槃而失去生死,就是说如果你努力修菩萨的境界,你以后能得到涅槃的境界,从而脱离生死之境。但如果你在修行中懈怠或退失修行的道心,则得生死而失去涅槃,这句话就是说你在修行中懈怠或者退失修行的信心,你就会进入生死轮回当中,从而失去了涅槃的机会,你无法进入涅槃之境地。那么取、舍二相,是对凡夫和修小乘佛法的人而言。小乘佛法修的是灭生死之谛,修小乘的人厌恶生死,他们也懂得修解脱,入涅槃,脱离生死轮回,只不过修小乘的人,他对普度众生没有太多的想法,就像你们有些人,不愿意走出去度人是一个道理。而修大乘的人,他行的是菩萨道,因为菩萨要救众生离苦得乐
2024-08-09 22:06:13
6135次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