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学会观空,无我相2023年03月15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师父继前面的开示,今天再讲深一个次第,你们要好好听,好好悟。《金刚经》里面讲到: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其实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相。举个例子,师父看到你们大家在一起共修学习,这叫观众生相;师父看到某一个弟子,这叫观人相;师父再看你们每个人的年龄各不相仿,这叫观寿者相。我们看到的是有形的相,叫见者相,就是能看到的相。见相不着相,就是你们看到一个相,不要被它的表相所迷惑,因为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。现代人,尤其是女性,非常喜欢去整容,把自己的容貌整得像明星一样,你看到他很像某个明星,但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某个明星,你看到他只是像而已,此相非真相,非真亦假相。这个相虽然很相似,但它不是真实的。师父的相你们见过吗?很多人没有真正见过,但是你们很多人又感觉见过师父,在哪里见过?在梦中见过,很多人在梦中见过师父的法身,在梦中听到师父讲话的声音,实际上你们并没有真正见过师父本人,而是隐隐约约看
2023-05-08 04:37:01
1687次阅读
去除瞋心,修戒定慧(一)2023年03月16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你们知道什么是瞋心?瞋就是恨。那么瞋心是怎么来的?是你心里对一个人不能及时原谅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,心里产生了怒气,长时间地不去化解,心里的怒气越积压越多,最后它就变成了恨。心里经常对一个事情,或对一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想不通,你在心里就生出了瞋恨心。其实瞋恨一个人,第一个受伤害的就是你自己,当你瞋恨对方的时候,你的心会生气,你经常生气,你的肝和心脏就会受到伤害,这在中医上有记载。在佛法界上来讲,你放不下,你在心里有罣碍,对于一个曾经给你造成伤害的人久久不能放下,实际上,对你伤害最大的不是事物的本身,或某一个人,而是你的执着心啊,你这颗执着的心才是造成对你最大伤害的根本原因。你为什么不能放下?因为你执着对与错,你心里瞋恨对方。那么在人间有没有对错?师父告诉你们,没有对错,只有因果。所以师父跟你们讲,学佛学法,你们要对佛法有一定的理解,不能真正理解佛法,你就一直愚痴。瞋恨心源自无明啊,不懂
2023-05-08 04:37:01
1595次阅读
去除瞋心,修戒定慧(二)2023年03月17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师父接着昨天继续讲,戒律在修行上本身就是一种标准。师父要求你们弟子们要持戒,是因为师父现在讲的是成佛的大证法。师父对你们严格,就是对你们的慧命负责。学佛人要懂得持戒,持戒本身是对慧命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。
一个人不能在心里守戒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没有戒律可言,他怎么修得好心?心里不守戒修不好心,行为不持戒修不好身。守心就是守戒,让你们的心不乱想,不乱动,你的心不出错,你就会因心念不妄动而减少业障,起心动念皆是业。师父经常跟你们讲,要持戒,实际上持戒就是在约束你的行为。比如今天你想看看手机新闻,你如果懂得守戒持戒,你在心里就会告诉自己,“我是学佛人,师父讲过不能乱看的”,你想到师父讲的话,你还会去看吗?你不去动这个心,你就守戒成功,你不去做这个行为,你就持戒成功,你不能持戒,你就犯戒了,犯戒你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。打比方说,你做一个领导,你到这个位置上以后,你才知道你不能受贿,不能喝
2023-05-08 04:37:01
1377次阅读
以慈心度人,以戒修心2023年03月18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师父告诉你们,一个合格的学佛人,不会一直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,几年前的事情,你还记在心里,说明你没有慈悲心。别人几年前的事情,你能一直记着不放,人家早就忘得一干二净,已经通过学佛修心,使自己改变了很多。而你还记着人家几年前的事情,耿耿于怀,他以前怎么样怎么样,是个什么样的人,你在心里记着他的错,你就等于在帮他背业。师父问你们,你们哪个人没有犯过错呀?你们想一想你们以前做的事,有的很肮脏,你们跟师父忏悔,跟菩萨忏悔,最后菩萨和师父通过你们真心忏悔,对你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慈爱。做错事,改了就好了,以后不能再犯,更不能在同一个错误上犯两次,要一点一滴把自己身上的毛病改掉。有些人嘴巴讲得很好,但是他没有慈悲心啊,他死盯着别人一个毛病不放,以为人家以前是什么样的人,几年以后,以为人家还是那样,记人家一个毛病能记很多年,你们说这样的人他累不累?所以师父教你们,学佛人要有慈悲心,要有包容心。你没有包容心
2023-05-08 04:37:01
1638次阅读
无碍即得自在2023年03月19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心中无碍的人,他拥有自在心,自在心是修出来的。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在心,说明他对这个世间能看破、放下,知道眼前拥有的只是一时的,他不会去执着人间的一切。无碍即得智,听得懂吗?因为心中没有罣碍,没有牵绊,他的心非常自在,非常安乐。一个人的心中拥有自在安乐,他一定是对佛法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,师父上面讲到自在心是修出来的。心中有罣碍的人,实际上就是没有佛法智慧,他会对人间很多人和事物放不下,其实这种人活得很累,他整天牵挂这个人,牵挂那个事物,他的心里从来没有空过,他也静不下来。一个人常常被人间的事情所牵绊,其实也是业障重的一种体现。
师父在前面的开示中讲过,看不破,放不下,本身就是你对佛法的不究竟,字通义不通,佛理佛义一无所知,你只停留在佛法的表面,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大道至简,更不懂得通过佛法来解脱心灵,讲到底就是没有佛法智慧。师父经常告诉你们,佛法即是活法,有的人把师父的佛法运用到生活中,让
2023-05-08 04:37:01
1796次阅读
珍惜慧命,誓修佛道(一)2023年03月20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滋养自己的慧命,这本身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慧命,犹如修行,不进则退,你以为你可以原地保持不变,而实际上,不能精进,就意味着懈怠。师父跟你们讲过很多次,要珍惜自己的学佛慧命,你不珍惜它,你很快会失去它,不要拿自己的慧命不当回事。你们现在有慧命,能跟着师父学习佛法,这是你们曾经很多世积累的福德,在这一世因缘成熟,你们才能闻到佛法,跟着师父修心修行。还有很多人没有这个福德,闻不到佛法,他们非常地苦,非常地可怜,你们想想这种人,他们是多么地可怜和无助。你们在人间遇到困难,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,应用六大法宝,你们能得到菩萨和师父的慈悲救度;而那些闻不到佛法的人,不知道世间还有这么好的佛法,能帮助他们解决人间烦恼。他们心里的苦,以及心灵和色身得不到解脱的苦,这些种种苦,使他们苦不堪言,想一想这些众生,你们不知道是多么地幸运,多么地幸福。
一个人要生在福中知足常乐,要
2023-05-08 04:37:01
1365次阅读
珍惜慧命,誓修佛道(二)2023年03月21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菩萨说:“众生皆苦,佛法乃平等救度”,菩萨看世间的每个人都是非常地苦,所以菩萨以慈悲心平等救度每一个众生。一个人从来到人间,就开始经历世间八苦。在现代化,连孩子的童年也在经受苦难,现在的孩子除了在幼儿园有短暂的童年,进入小学就开始面临学习的苦,写不完的作业,上不完的兴趣班。很多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,甚至为了攀比他人,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学习工具,整天逼迫他不停地学习,上他不喜欢的兴趣班,有些人甚至把孩子逼迫到精神抑郁。现在得抑郁症的不止是成年人啊,近几年这种心理疾病也多发在未成年的孩子、学生的身上。所以现在的孩子,他们的童年已经没有真正的快乐,谈何拥有快乐的童年?所以一个人从童年就开始经历人生之苦,而每一种苦都在侵蚀着你们的内心,所以当你承受不住的时候,你就会想办法寻找解脱心灵的方法。
师父告诉你们,心灵佛法就是对治你们心灵的妙法,当你的心灵得到佛法的救度
2023-05-08 04:37:01
1697次阅读
无念即为佛念(一)2023年03月22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人的意念是由心念而来,一个人心里如果经常想一些事情,他就会经常有一些念头生出来,念头是从心里衍生出来的,所以念由心生。一个人的念头是随着一个人内心的变化而变化,你的心经常变来变去,你的意识也会跟着变化,所以人们常说,最善变的就是人心。一个人的心变来变去,说明这个人杂念特别多,不停地想,不停地有念头出来。师父跟你们弟子讲话,哪个弟子的心念不净,师父跟他讲两句话就知道了,有时候,根本用不着说话,师父走到他们身边,马上就能感应到他这个人的当下修行的状态。
实际上,修心的人,他的念头比修身的人少很多,修身就是指修行,修身的人,他比较注重他外在的修为,修心的人比较注重他内心的提升。那么,更利于你们修心修行的就是减少人间的见闻觉知,这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的,因为这些会增加你们修行的成本。出家僧人为什么不关注凡尘的东西?因为他们知道,人间的东西对他们来说,对修行的果没有用啊,没有用的事情你去关注
2023-05-08 04:37:01
1605次阅读
无念即为佛念(二)2023年03月23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无念无生,即心无念无起,一个真修实修的人,要懂得会观心不乱,观念无生,观念息念。师父希望你们能在修心上多提升,所以这段时间跟你们讲得比较深。你们不能只修表面,实际上多修心能让你们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真如实义。师父的目的不是要越讲越深,而是要让你们越来越能通达佛义,学了几年,你们要有一个佛理佛义的基础。
法音引领等于现在让你们大家进入了一个高级大学,你们要让自己跟上师父讲的佛义的次第。记住师父讲的话,一个大学的设立,不会因为大部分人考不进来而关闭,你们要知道,一个大学的设立,就是为了择其优来选拔各种成绩优异的人进来继续深造。法音引领就是为了救度净信度高,尊师重道,能经受住魔扰佛考的弟子们。那些不能净信佛法,不懂得尊师重道,经受不住考验,不敢验证佛法的人,他们属于无缘众生,这些人遇到佛法不能悟出真谛,非常可怜。遇到佛法修而不退,精而不懈,这样的人属于掌中土,他们佛缘深厚,经得起考验,八风
2023-05-08 04:37:01
1714次阅读
施源于善,求源于贪2023年03月24日
法音开示·第三册
施与求是两种不同的境界。施,是一种很高尚的境界,施是给予他人的帮助,你施出去的是慈悲,收获的是快乐,是法喜;你施出去的是喜舍,你收获的是内心的喜悦,是回天的资粮和功德。施就是舍,你舍出去的越多,你最后收获的就越多。求,是一种自我的索取,贪着一些人间的物质,从心理上想要获得,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贪着。
施与求,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,施从佛法界来讲,是一种大爱,是一种大善,是一种慈悲,更是一种智慧;求则是一种自私的心理欲望,贪着人间的东西,这是非常低级的自私自利的行为。越是求得多,他得到的会越少,反而会使其增加更多的人间烦恼,因为求而不得换来的是痛苦,得不到,心里就难受了,接着烦恼就出来了。所以经常贪恋人间的东西,他就会被人间的物质所障住。有求的人,心里会很苦,因为他经常为这个求,为那个求,他求的都是人间的东西,你就是求到了又能怎么样?师父告诉你们,除了学佛的慧命,除了你们的元灵,
2023-05-08 04:37:01
2737次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