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7-32、空性就是随缘
第七册
不要把欲望背在身上,这是师父跟你们讲的很重要的一点。一切贪瞋痴慢疑五毒,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?今天师父跟你们讲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,贪心、恨心、痴心、傲慢心、怀疑心,你们知道是怎么来的吗?这个五毒都是因为人的执著而起,你们如果想去除这些坏的习惯、坏的五毒,你们首先要抛开执著。执著是什么?就是“我认为”。你认为?你认为是对的,才会有贪;你认为是对的,才会有恨;你认为他是坏人,你才会有愚痴;你认为他是小人,你就会有傲慢之心;你认为他就是偷东西的人,你才会有怀疑。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我执开始的,所以,一个学佛人绝对不能骄傲,不骄傲的人就去除了我执。
今天你们所有的人学佛,如果觉得自己是对的,那你就错了,你就会沾染上五毒。这个五毒非常厉害,不说其他人,就说罗宾好了,他为什么做错事情?因为执著啊:“没有关系的,保证时间一到,书就到。”我这么多天保证过去,执著吧?以为自己是对的吧?错了吧?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对
2023-04-21 03:49:03
1709次阅读
7-31、梅花傲雪 坚忍不拔
第七册
要懂得,通过自己的意识来了解自己,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了解自己。通过自己的意识:噢,我做错了,我以后要当心。好了,了解自己了吧?我这个人就是不能吃亏,吃点亏,马上要跳起来,你了解自己了吧?那是用思维来了解自己,而不是靠你的两只眼睛啊。眼睛被六尘所染,经常会看不清楚的,人在思维中做错很多事情,所以必须了解自己的思维。我们人要用意识来了解自己,要了解自己的本身,我们既然要了解自己的本身,我们就要懂得在人间艰苦和吃苦的价值。当一个人吃点苦,他就会了解自身的价值,越能吃苦的人,越能够了解自己,不懂得吃苦的人,他不能够了解自己。因为人在吃苦的时候、艰苦的时候,他会磨练自己的意志,他就会更加坚强,坚强的人才会斩荆披棘地往前走,才会克服重重困难向前走。所以,我们做一个人,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,事后才知道人身的宝贵,我们在人间拥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珍惜,一旦失去了,我们才知道它的宝贵。
很多人在跟师父学心灵
2023-04-21 03:49:03
1536次阅读
7-30、克服三利主义 才能看清真我
第七册
现在的社会,因为人的价值观和现实主义,所以产生三利主义。一个人喜欢利己,做任何事情都想着对自己有利,叫利己;第二,在社会上,做人首先学做事业,多赚钱,叫利润;第三个叫利权。这全是师父跟你们讲的,现在的社会,人为了达到一个目的:第一,利己;第二,为求利润;第三,利权。弄到底不就是为名为利啊。所以三利主义者会不择手段地去损害他人的利益,来让自己受益。
想一想,为什么人家说十商九奸呢?因为他为了赚人家的,他会损害人家的利益;为了寻找权力,尔虞我诈,坑蒙拐骗,什么都会做。有争斗就会有伤害,所以师父叫你们不要去跟人家竞争,竞争一定会带来伤害。哪怕你今天去选美,你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,本来很干净的一个小孩子,心灵就会受到污染。不要去竞争,因为在三利主义中,我们失去了慈悲之心,失去了纯洁之心,而为了人间的一些利和名,我们把宽大之心也迷失了,所以,我们迷失了本性。想一想,为名为利为了权,我们是不是会让自己的
2023-04-21 03:49:03
1741次阅读
7-29、包容是智慧
第七册
你们今天心中不管碰到什么事情,都要正。我们不要去偏袒谁,在处理事情当中,我们总会有差别的,因为在人道中来讲,处理任何事情都会有分别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们在看一个人照片的时候,有时候看某个人顺眼了,你会对他好一点,看到某个人不顺眼,那也叫偏差,也叫不正,明白吗?因为人本身,他有一种意念会生出来,而这种意念就是专门让你走偏差的。在考虑问题的时候,这种意念升起,你一定会走偏差,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有差别,人间说的差别,学佛人叫“分别心”。做人也不要随波逐流,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,还要继续做错,那就叫随波逐流。要敢于检讨自己,敢于来调整自己。人在现实生活当中,我们不能为了保身,就委身于不良倾向,就舍弃了原来的美好之心。因为他是我的老板,因为他是我的亲人,所以我就要跟着他,这样是不可以的。要懂得,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,在处理所有事情的时候,不能舍弃了原来的美好之心,要坚持自己学佛之心,坚持信念,就是学佛人
2023-04-21 03:49:03
1908次阅读
7-28、学佛求正是为道
第七册
今天在中午一点多钟的时候,师父跟北美大约有十几个地区的共修小组电话开示,师父非常感动,他们远在北美,心挂着师父,都在很努力地修心灵法门,而且修得非常好。师父也是非常感叹,要弘扬心灵法门,必须靠着众生的力量。
今天跟大家讲,学佛说起来很容易,但是做起来非常地难。一个人学佛,嘴巴里说,我今天要好好地学佛,但是到行为上他会觉得很累、很难,搞不清楚。就像我们现在每天说早上要早点起床一样,很多人说,我早上早点起床,但是到了时候,我就起不来。
过去我们说一个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应该怎么样做好人,因为过去当一个小孩子三岁的时候,他就知道怎样爱护自己的父母亲,他就知道要分一半东西给别人吃,损坏公物要赔偿,这些都是基本的做人道理。而现在的人,为物欲所害很难做到这些,所以,现在的人损失了自己最原始的本性,现在人的心就不如过去人那么纯洁,年纪越大,世俗的东西学得越多,而真正的纯本性的东西就越少。
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诗
2023-04-21 03:49:03
1929次阅读
7-27、心空才会因空果空
第七册
“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”,什么意思呢?菩萨为了救度众生,他才到人间啊,因为人间就是生死间,因为你到了人间,那一定有生,就有灭、有死啊。为众生入生死,所以才会有生死,菩萨也会生病。菩萨降临世间,就是为了众生而来,娑婆世界的众生,分分秒秒都是在生死之间啊。你们是不是分分秒秒在生死之间啊?举个简单例子,你们好好地在马路上走路,只要有一个喝醉酒的人开车撞上来,你是不是一秒钟就可能没命了?他喝醉了,要懂得分分秒秒都是在生死之间。
要是菩萨没有大慈悲和大无畏的精神,怎么会到这个生死间来救你们呢?师父有时也想,菩萨到了这个人间,总有死的一天,想想也是很惨的,在天上那么好,从来没有死的概念,到了这个人间就要受到死的报应,苦不苦啊?观世音菩萨到人间做妙善公主的时候,观世音菩萨知道总有一天会离开的,济公菩萨也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离开的。但是肉身走的时候,总会有点痛苦,释迦牟尼佛走的时候,还头痛三天,也要受人间报应。
2023-04-21 03:49:03
2579次阅读
7-26、调伏累世的习性
第七册
修心一定要学禅定。不是叫你们打坐,你们没有资格打坐,打坐魂魄很容易出窍。因为你的心定不下来,你才修不好你这个心。心定不下来,所以哪来的悟境——觉悟的境界?希望你们明白,心清净,才能调伏散乱的心。心净得下来的人,能够把自己不好的心调伏好。散乱的心一来,想报复人家,恨人家了,想贪人家的,你就要好好地调伏自己的心。
要明白,“制心一处”,就是把自己的心制服在一个地方,你们在念经的时候,有时候心很杂乱,杂念横飞,你就要把自己的心处在想着观世音菩萨的位置,听着自己的声音专心念经,那就叫制心一处。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地方,才能证得真正的觉悟,才能真正地明白你是怎样觉悟的。真正的觉悟是把心收住了,你才会觉,才能悟啊。你的心不安定,你怎么会有感觉呢?你没有感觉,你怎么会开悟啊?你们今天所有学佛的人,不就是因为念经拜佛之后,有感觉了吗?你们才会有感悟啊。
我们身上有很多缺点,我们想把这一切都制服掉,想制服一切
2023-04-21 03:49:03
2757次阅读
7-25、心佛一体 皈依自性
第七册
我们要懂得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。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,这两个人会产生一种和睦的凝聚力。夫妻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好,力量就出来了,产生团结。所以,我们佛子一心,每一个佛子都一心,普利有情,大家都是学佛的人,大家跟着师父一起去度人,你想想看,度人的力量有多大,师父在大法会上度人,你们在门口度人比师父还快呢,人家拿书的时候,你们不是跟人家讲了吗?你们为了救人,每个人都一个心,是不是佛子一心,普利有情众生?所以,佛子齐心,普度众生。大家都是观世音菩萨的佛子,普度众生就是要救每个人。
我们要积累福德,广开善门啊。大家想一想,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的一面,但是很多人善良的那扇门没有打开,他没有把自己的门打开啊,也就是说,这个人能做好事,他为什么不做呢?因为他把门关起来了,大家听得懂吗?这个人有能力帮助人家,他不肯帮助人家,他把善门关起来了,现在师父叫你们要把善门打开。
人
2023-04-21 03:49:03
2142次阅读
7-24、追寻人生更高境界的理念
第七册
我们要顺应自然,要感悟人生的真理,顺应自然就是顺应缘分,缘分来了就去做,缘分没有了,也不要难过。感应人生就是感悟人生,要悟出人生的道理,我这辈子到人间来到底是干什么的?我是为了什么而来的?虚度年华、吃喝玩乐?快乐风流一时?争名夺利?这些都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意义。我们真实的人生意义是借假修真,我们只有借着这个假的身体,把我们真正的佛性给修出来,这就叫感悟人生,不断地摸索着精进,摸索着,虽然有障碍,但还要拼命地往前跑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们走路要去找寻自己家里丢失的人,失散的时候怎么办?前面没有手电筒,嘴巴里在叫,还要拼命地奔跑,自己还容易跌在泥坑里面,摔个半死再爬起来。实际上,我们人生就是要摸索着进步,摸索着精进,就是不断地拼命去做这件事情。找寻母亲的时候谁都很精进。
解析真理的真实价值,什么叫真理?在这个世界上,很多人都能够说出很多理由出来,他认为那就是他的真理,而真正的理是什么理呢?是佛理。
2023-04-21 03:49:03
2000次阅读
7-23、寻找心中的自由
第七册
今天跟大家讲,一个人学佛,在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之前,就是还不知道学佛究竟这是怎么回事,实际上众生的觉悟都会有过失的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地开悟,他所有学的佛法全部都可能有漏,没有一个人可以说,他学的佛法是对的,这是没有的,达到究竟之前一定会有过失。
有些人知道了一些做人处事的修行之道,就相互批评,批评得好像很有道理,而且是带有偏见的道理,这就叫偏道。所以,经常去讲人家学佛学得怎么样,这个人一定是走偏了。我们在学佛当中,如果碰到了、听到了某些对你学佛不利的言论,你根本不要去反击,因为攻击他人的人,连他自己都没有办法去自圆其说,所以他的言论是不攻自破的。我们在学佛当中一定要懂得,我们在人间还没有究竟圆满,所以我们的觉悟是有失误的,所有的觉悟会有漏,就是不完全的觉悟。
善恶种子的成熟实际上是看播种人的。不做好的事情,善的种子就不动,不做恶的事情,恶的种子就不动,所以像冬眠一样,那么是有缘
2023-04-21 03:49:03
1624次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