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5-32、佛言句句记心中
第五册
学佛道理都是一样的,如果听到善言善语就是生活在净土的现象。也就是说星期六、平时你们来的时候讲的都是善言善语,“你好吗?修得好吗?念多少经啊?”你看看这个地方不就是佛土吗?如果一来,“哎哟,我今天上午去买东西又被他骗了多少多少钱……”你说说这个地方能干净吗?所以在观音堂讲话必须善言善语,少讽刺人家。要讲善,讲正念。比如大家一进来之后,“哎呀,周太太你好吗?好久不见了,你最近念什么经啊?”“我现在很好,我念经后真的好啊!”都是善言。“你身体好吗?要当心啊。我给你买点东西,你家里还缺什么东西吗?”这种善言善语让人家一进来就感受到温暖,这就是观音堂。如果来的人一进来就是骂人吵架,一进来就想偷东西,一进来就想做坏事,你想想看这还成观音堂吗?这片佛土还干净吗?
佛菩萨的法布施。你们知道佛菩萨的法布施是什么吗?就是让大家学佛修心,使天下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。就连我们观音堂都是佛菩萨法布施的地方。当你一看到
2023-04-21 01:31:33
2054次阅读
5-31、解脱众生境界
第五册
师父接下来给大家讲实修。修心分成“虚修”和“实修”。“虚修”是什么?在过去的弟子中,有的人看见师父来了,马上念经了、搬东西了、插花了、换水了……看见师父不在了,坐在那边不动了。这个就叫“虚修”。“实修”就是师父不在和在都是一样的。其实现在很多语言早就讲了这些道理:领导在和领导不在要一样。你们现在把师父当成菩萨的话,就是菩萨在和菩萨不在都一样。因为菩萨永远都在的——菩萨在你的心中没有离开过。你为什么要“虚修”?你实实在在修不可以吗?难道观世音菩萨不知道你们在修心吗?所以要记住,学佛的基础要从平等心开始。就是你一个人要好好学佛,首先要把人家看成是平等的。你们每一个人要把每一个人都看成平等的。今天不管看见多大年纪的人来了,“哦,真的是菩萨呀,老菩萨呀”。你们要能够把全世界所有的男人都看成你们的爸爸,把所有的女人都看成你们的妈妈,你还会没有平等心吗?但是你们能做得到吗?如果你做得到,你就会有平等心
2023-04-21 01:31:33
1679次阅读
5-30、读《心经》谈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
第五册
大家知道上次来的那位日本华侨,他很喜欢听师父讲《心经》。但《心经》不是一般人能够解释的。有个弟子每天看师父的《白话佛法》,他说:“深可以往深里去看,浅可以往浅里去看,师父在里面讲解的含义非常非常的深奥。”实际上就跟我们理解《心经》和《大悲咒》一样,还有其它很多的经文。要去讲经文的人这个人必须是菩萨。很多大法师他们可能前世就是菩萨再来,所以他们能讲。但不是所有的法师都能讲经文的,如果讲错了会造口业。
师父给大家讲经是结合于人间的白话佛法,所以经常会讲到《心经》里的东西。师父主要是让你们能够融会贯通,让你们能够明白《心经》。师父用《心经》里的几句话就能把宇宙的真理讲给你们听。举个简单例子:《心经》里面你们都念到一句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师父喜欢用比喻来跟你们讲,比如“空即是色”。如果这个东西是空洞的东西,但是它有没有啊?它有,比如细菌。你说我们人是空的,我们死了之后是空的吧,那么我们活着的时
2023-04-21 01:31:33
1690次阅读
5-29、有因缘才会有果报
第五册
什么叫“不以因缘度众生”啊?因为你跟这个女孩子前世有缘分,所以你就拼命地去度她,这个就叫以因缘度众生。因为我很喜欢这个老妈妈,我就去拼命地度她,这叫以因缘度众生。真正的度众生是平等心。因缘是什么?很多人不知道有什么因缘,你就觉得跟他特别合得来。所以师父给你们讲,真正学佛的人到观音堂来不会跟某一个人特别好的。跟大家都很好的人,那是受大家爱戴的。跑到任何地方去搞小圈子的人,我跟你特别好,你跟我特别好,那就不是学佛的人。真正学佛的人,对谁都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;对男的,都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;对女的,都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;对小辈,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。这才叫菩萨啊。勾肩搭背,今天跟他特别好,来了好像有一个人陪着他一样的,浪费学佛的意义。学佛的人对谁都好,那才叫菩萨。搞小圈子,一到这里来,就弄五六个人,大家围在一起,学得好佛吗?要好好学,绝对不能搞圈子。你们过去也有人搞过,以后不搞了,改正了就好了,
2023-04-21 01:31:33
1955次阅读
5-28、学做菩萨不离菩萨道
第五册
学佛人虽乐远离。虽然很快乐,但是你远离了佛菩萨的行为。你虽然很快乐,叫“虽乐”,但是你已经离开佛菩萨的心。就像很多人在酒吧喝酒一样,跳舞,他开心吧?他好像很开心,实际上,远离了佛性,而不依身心尽。因为你没有达到你本性身心的尽头,就是达到真正的快乐。你今天喝酒也好,你去快乐也好,那是一时的。而我们现在学佛人要得到的快乐,那不但是一世,而是永生永世的。你今天可以有点钱,开心得不得了,买个你喜欢的东西,吃点什么啊,但是你是一时的,你这种意念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,一转身就没了,很快就没了。师父让你们学习的佛法,是要让你们心中法喜充满,永远快乐。而永远快乐的人,那是菩萨。为什么菩萨能永远快乐?因为菩萨是永远在众生当中生存,永远在众生当中的人就永远得到快乐。为什么?因为帮助人家是最快乐的。很多人退休了,在家里没事了,天天看看报纸,走走路,脑子越来越僵化,越来越不行,到后来身体都不行了。很多老人家退而不休
2023-04-21 01:31:33
1967次阅读
5-27、用“平直”管住“心生”寻找“自佛”
第五册
念要平直。我们做人做事情,意念要平、要直。什么叫平直?今天我吃了这碗面了,虽然这碗面我今天吃得很少,但是我的意念要想:“我够了,我这肚子就吃这点。”我今天到自助餐里面去了,我花了这个钱,我不看,我的意念要“平直”。“平”是什么?就是心平气和。我这个钱,我只要吃饱了,我就觉得可以了。“直”是什么?我没有邪的东西,我不要说,今天这个东西我还要带点回去。师父把最深奥的佛理用最简单的理论告诉你们。意念要正、要直,就是不要邪。满足了,就可以了;自己有了,就可以了;看看人家能吃饱,你自己有点吃,就可以了。先人后己,都是学佛的人;懂礼貌,也是学佛的人。所以心念要平直,即是众生成佛。因为当你的心平直的时候,实际上你就已经成佛了。因为心念平直的人,他是不会贪的;心念平直的人,他不会去恨人家的。学佛的人就是这样的。你们看看洪先生,他就挺不错的,他在这个方面真的是很好。他的心念很平直,“哦,算了算了,没有关系。
2023-04-21 01:31:33
1780次阅读
5-26、众生是佛,佛即是众生(二)
第五册
用现代话讲,一个劳动模范,他如果不帮助人家,工作不努力,你说他能成为劳动模范吗?道理都是一样的。所以要认识自己,要认识到:每一个人自己,就是一个众生啊。就是要认识到自己:我是众生啊,我不是菩萨。我是个众生,我是为大家而来的。我好要跟大家一起好,苦也要跟大家一起受。那才叫菩萨,那才叫好人。你想想看,如果家里的母亲或者父亲,家里出事了,他逃走了,他不救他家里的人,你说他能成为一个好家长吗?家长,家长,也是个“长”啊。你家里出点事情,你不能逃避责任的。你现在在人间,这么多的佛子在人间吃苦,菩萨怎能不下来救人?你称为菩萨,你就必须有这个责任要下来救人。你看看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现在跟着师父一起出来吃多少苦啊?晚上出去救人,师父到哪里去救,菩萨就慈悲到哪里。我们一有什么活动,菩萨马上加持。你想想看,你以为天上下来就这么容易的啊?你们坐个电梯好了,你们坐个电梯从三十楼一直下到一楼,如果这个电梯中途没
2023-04-21 01:31:33
1955次阅读
5-25、众生是佛,佛即是众生(一)
第五册
今天继续给大家讲,怎样让人在学佛中不迷。每一个人在学佛当中都会迷惑。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?我是不是菩萨?我怎样能够见到佛性?我们到底是佛呢,还是魔?因为每一个人在学佛当中,心中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概念:一种就是自己正的经验、思维,称为“正思维”,那么他就觉得自己是佛;还有一种,就是魔性,因为每个人都有魔性的。举个简单例子:一个人好的时候,没有发脾气或发疯的时候,他是一个佛。一旦发了疯,就像电影里面一样:把她的孩子抢去了或者对她孩子怎么样了,这位母亲一下子像疯掉一样,拿起什么东西都会砍上去——失去理智了。实际上,犹如人的身上有好的细胞和坏的细胞一样,它们一直在和自己作斗争。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几种不同的细胞。就像以毒攻毒一样,他那些不好的细胞如果盖过了善良的细胞,那么这个事情就开始形成魔了;如果你这个细胞比方说是好的多,那么说明你已经盖过了你心中不好的细胞,等于你的正念占上风了,
2023-04-21 01:31:33
1855次阅读
5-24、拥有公正无私的心、无障无碍的心
第五册
要证得如来的智慧。什么叫如来的智慧?如过去、原始、本来就有的东西,叫“如来”。“证得”就是本来身体上、本来智慧上就有的佛性和佛心。你们有智慧吗?所以师父跟你们讲,要自性不动。什么叫自性不动?就是要自己本性永远不变。我就是个善良的人,我就是一个很有良心的人;我这个人就是不喜欢讲人家不好,我就坚持;我这个人不喜欢骂人,我就坚持;我这个人不喜欢偷人家东西,我就坚持;我这个人就喜欢做善事,我就坚持——这就叫本性不动。我们小时候都碰到过:刚刚做了件好事,边上一个小朋友讽刺你一句,“哎呦,不得了了,你要做模范了”,你马上就不做好事了。所以我跟青年团的很多女孩子说,不要去讽刺人家、打击人家,这个会伤你和他人的悟性。你随便讲一句讽刺人家的话,一定会伤你的悟性。就像你们有些人经不起考验。师父让他做负责人,他自己经常觉得不配,没有自信,碰到一点事情,“唉呀,我不是领导,我不是负责人”,人家说他什么,“哎呀,我
2023-04-21 01:31:33
1987次阅读
5-23、要住心,看破念头
第五册
修心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,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和你所做的行为。但是行为以心理行为最重要,因为任何的语言行为和肢体行为都是由心理行为产生的。心理行为可以控制你的语言行为和你的肢体行为。如果你脑子里不去想下流的东西,你就做不出下流的行为;你的脑子里不去想那些下流的黄色的笑话,你就不会讲出下流黄色的笑话。师父警告你们:所有的我的弟子绝对不能讲荤笑话,想都不能去想!有时候人家说的一个音相同或一个话相似,如果你马上就去想到那些下流的事情,实际上你已经犯罪了,你已经破戒了。因为人家一句话而你想到下流的事情上,实际上你就是肮脏的灵魂,你已经犯罪了。所以青年团的学佛人我也是警告他们:如果人家讲错一句话你把它往深里想,你把它想得下流了,实际上你就是犯戒。我告诉你们笑都不能笑,想都不能想,这才叫干净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恶习。我们身上有多少恶习啊,我们要不要修正?什么叫恶习?比如好吃懒做。你们这些女孩子,哪个不
2023-04-21 01:31:33
1831次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