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学佛后要多付出,多施予他人,就是多帮助他人,帮助他人就是行菩萨之道。不愿意帮助他人,不愿意走出去度人、救人,这样的心理修的是小乘,这种境界是在小乘上啊,因为他不愿意付出。修大乘的人会走出去度人,他希望别人跟他一样能够学佛法了解宇宙的真谛,最后解脱六道轮回,这种就是大乘的境界。如果修大乘的人心境不高,他没有境界,不愿意救人,不愿意付出,没有无畏心,他虽然修的是大乘佛法,心境却是小乘的境界。你们这里面有很多人就是修着大乘佛法,却是小乘的境界;而有的人虽然修小乘佛法,却有着大乘修行人的境界,他总想多度人、多救人。法无定法,就是说修佛法还要看一个人的心。师父给你们举个例子,一个不爱学习的人,你把他放在一个重点班级,他照样学不进去;一个爱学习的孩子,你把他放在一个普通的班级,他照样会努力学习,奋发向上。这就讲到一个根本上,爱学习的人,你把他放在哪里他都会充实自己,不爱学习的人,再好的环境他依然学不进去。所以佛法你们真的弄懂了,你们就会明白,你就不会只为修自己。菩萨因为大慈大悲,所以菩萨是无畏的,无畏世间的污浊,所以无论哪里有众生祈求,菩萨都会有求必应,有求必应是为了帮助众生超拔苦难。我们学佛修行要有菩萨的慈悲精神,多帮助众生,多付出。
很多人不肯付出,所以他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,人在自私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堵自己的路,因为你不肯付出,不肯帮助别人,等到哪天你需要别人来帮助你的时候,别人也会视而不见,他就当作不知道或没看见。现在更有一些人,他就算知道了,他也会找个理由避开你,他不愿意帮助你,为什么呢?因为你前期没有为他付出,所以你现在得不到这样的善果。师父叫你们多布施,多付出,其实就是布施你的心,付出你的爱心,一分布施十分收获。当然,因为你们是学佛人,布施的时候不去想会得到什么收获,这叫无畏布施。佛法界有一个词叫“三轮体空”,什么意思呢?第一个是施者空,布施的人是空的,行布施的人不应执著于“这个是我布施的”,或“我在行善”的念头,因为“我”本身就是五蕴假合,并无实我。第二个是受者空,受施的人是空的,受施者同样是因缘和合而成,并无固定不变的“我”,所以也不能执著于“我在帮助别人”或“别人要感恩我”的想法。第三个是所施物空,所施的财物、功德是空的,一切外在财物、功德等都是因缘生灭的幻相,本无真实不变的实体,因此不应执著于施舍的对象或所获得的福报。
《金刚经》里有一句话:“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。”这句话是说,菩萨在行布施时,不应执著于布施的对象、方式及功德,否则就落入世俗的“布施”的概念中,而非真正的清净布施。所以《金刚经》里又讲“无相布施”,就是说我们在做布施的时候不执著于布施的相,才能真正达到究竟的功德。要行无住之施,无住之施就是不住心,也就是说你布施完以后,你布施的心就空了。你做任何的发心布施,不住心,付出就付出了,不求回报,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了,不图别人任何的回报,施恩不图报才是真正的布施。
莲花童子师父
2025年04月0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