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世间众生万般苦,
唯有佛法解诸苦,
学佛修心悟真谛,
出离苦海靠恒力。(掌声)
感恩大悲大智的释迦牟尼佛。
感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。
感恩无我利他的大悲普光功德山佛。
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菩萨。
感恩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佛友们、义工们,大家好。(掌声)
感恩我们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妈妈慈悲,在今天晚上,观世音菩萨临时给大家讲了一段开示:“我观音为世间弟子广施法义,心疼我人间孩儿迷失颠倒,真法不识,坏我观音法门声誉,为师悉尼授法,甘露遍洒,除去尘障,唤我人间孩儿早回头,莫在人间空悲叹。你们的师父已然成佛,成佛之人,自然有佛号。修行之人,岂有不称师之佛号的道理?执著伤慧命,愚痴凡夫心,忏悔五逆业,自有光明心。阿弥陀佛!”(掌声)
菩萨行愿救人,是因为菩萨心中有慈悲心,菩萨看到你们在人间吃苦头,看到你们在人间受罪,其实菩萨的心里非常难过,因为心疼你们在人间的这些孩子啊,所以菩萨到人间行愿靠的就是他心中的慈悲心。想想看,当你们跪在佛台前,跟菩萨诉说着你内心的苦,诉说着你的遭遇时,菩萨会听不到吗?师父告诉你们,你们每讲的一句话,菩萨全部听得到啊。(掌声)
菩萨的悲悯心很重,只要听到有人求他,他就会生出慈悲心用妙法救度。菩萨的妙法就是先观其因缘,比如说,你们去放生,经常度人,经常帮助别人,菩萨就用你身上的功德帮助你化解,抵消掉你正在面临的这个劫难、灾难。再比如说,你遇到一个突发的事情,马上告诉你放生,念小房子等等,这也是妙法啊。所以为什么心灵法门的图腾是特色?因为看图腾也是在妙法救人。(掌声)你们去看看,有多少人通过看图腾开始学习佛法,了解因果。
菩萨在天上,他们还在努力地做功德,普光功德山佛他到天上后还在救我们大家的慧命,这就是佛的慈悲啊。(掌声)没有佛的慈悲,我们哪个人懂佛法、懂修行?没有佛的慈悲,我们知道什么是慧命吗?师父跟大家讲,没有佛菩萨,我们还在人间浑浑噩噩枉度人生。“已闻法,应自觉”,我们在人间已经闻到佛法,应该让自己的心自觉觉醒,自觉觉悟。假如你们哪些人还不知道真修,还在人间浑浑噩噩,在人间不懂得积累功德,没有出离心,你就是一个没出息的人啊。学佛人不能没有出息,想想你们吃苦头的时候,再想想你们想解脱却解脱不了的时候,你还不懂得努力修行吗?所以,学佛人一定要借助佛法开悟智慧。
有一位弟子向佛陀请教:“世尊,您能教我智慧的真谛是什么吗?智慧从何而来呢?”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带着这位弟子来到了一口水井旁边。佛陀让弟子打起一桶水,然后对他说:“你仔细看着这桶水,你看见了什么?”弟子答道:“世尊,我看到水很清澈,可以倒映出天空和我自己。”佛陀点头说:“智慧就像这桶水一样,只有当内心清澈宁静时,才能真实地看见自己和世界的本来面目。而那些浑浊的水,就像人的烦恼与执著,使得智慧被遮蔽。”弟子听后若有所悟,接着问道:“那如何让内心得到清净,获得智慧呢?”佛陀微笑着说:“智慧不是强求得来的,而是放下心中的执著与分别,回归平静的本性。就如这井水,如果不断搅动,它永远无法清澈。但是,当我们停止执著,让它自然沉淀,水就会自己变得清澈。”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智慧源于内心的宁静与觉察。当你放下执著,保持内心的平静时,智慧自然会显现,就像清澈的水一样,照见真理与本来的面目。师父常说:静能生慧,慧因悟来,沉着冷静,静修禅定,这是我们修行人应具备的心境。遇事不着急,用沉着冷静的心,思考解决的方法,很多事情我们完全可以靠智慧去解决。
接下来更精彩。(掌声)
佛陀开示,世间的种种境遇可以归纳为八种法,也称为“八风”和“八苦乐法”,它们总是轮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,让人们陷入痛苦或喜悦中。
你们在座的都修行很多年,今天是师父的弟子开示,师父要提问,有谁知道“世间八风”是哪八风?请举手回答,有没有?没有人回答,师父点名。今天拜师的弟子有没有人知道“世间八法”?老师一提问,学生就低头。“看不见,看不见”,吓得嘞……世间八法:利和衰,誉和毁,称和讥,乐和苦。
利,获得利益,人在获得利益的时候很开心。衰,失去利益,人在失去利益的时候很难过。失去了,没有了,心里很难过,比方说,你经营的事业亏损,赔钱了,心里会难过。
誉,获得称赞,你经常帮助别人,你这个人是个好人,在朋友和同事的圈子里有了名望、名誉,大家都很喜欢你。毁,遭受诋毁,你没有做过的事情,别人说是你做的,诋毁你,破坏你的名誉。
称,受到赞美、受到称赞,度人时你嘴巴很会讲,能经常讲出来很多佛法,受到身边人的赞美。讥,被人批评,被人嘲笑,被人讥讽。
乐,感到快乐,一切使你感到快乐的事情。苦,感到痛苦,生老病死,世间种种让你感觉到苦的事情。苦还分为内苦和外苦,内苦就是你心里痛苦,外苦则是你身体上所承受的苦。
这八法是世间所有人都会遇到的,世人之所以烦恼痛苦,就是因为执著于这八法,无法保持内心的平衡。师父要解释给你们听,世间八法“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”,又称为世间八风,这八风其中四顺风是:“利、誉、称、乐”,四逆风是:“衰、毁、讥、苦”。世间八风也叫做顺逆增上缘,我们学佛人在世间修行,当遇到四顺风吹过来时,要有一个平静的心对待,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放逸,一时的贪恋,而忘本地去追求,应该谨记修行的道心,“息灭贪瞋痴,勤修戒定慧”。
我们学佛人必须要严格持戒,戒为无上菩提本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懂得,我们学佛人不应贪享世俗的快乐,贪图财色名食睡的世间之乐。要知道,享乐消福,乐尽祸来,善恶报应,因果轮回,现在贪图享受,无明造业,来世堕入三途受无量苦。我们在人间某段时间的顺利,万事如意,那也是我们前世或今生修来的福报,在享受这些福报的时候,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的因缘,从而让自己更好地学佛修行。所以,在人间无论遇到哪一种风吹过来,你都要让自己如磐石一样如如不动,这就是佛法界讲的八风吹不动啊。(掌声)这句话是形容一个修行人已经修到了很高的境界,世间八风都将他吹之不动,这是一个修行人看破世间万有终为空,了悟一切的境界。
有一次,佛陀在舍卫城给弟子们开示世间八法如风。佛陀说道:“世间的八法,就像天空中的风,时而从东吹来,时而从西吹来,有时猛烈,有时平缓。风无法停止,而众生的心随之起伏,便会陷入无尽的轮回与痛苦。利与衰、誉与毁、称与讥、乐与苦,所有这些不过是世间的自然现象,犹如梦幻泡影,终究无常不可得。”佛陀继续开示:“智者应该了知世间八法的本质,心不随之动摇。面对顺境,不生贪执;面对逆境,不生怨恨。如此才能超越世间八法的束缚,获得真正的平静与解脱。”
有一位弟子向佛陀请教:“世尊,我受到他人的赞美时心生欢喜,遇到他人诋毁时心生烦恼,该如何解脱呢?”佛陀微笑着问:“如果别人送你一件礼物,而你不接受,那这个礼物属于谁?”弟子回答:“自然属于送礼物的人。”佛陀说:“同样地,别人对你的称赞或诋毁就像那份礼物,如果你不去执著它,不让它在心中起喜忧之心,它就无法伤害你。世间八法如风,吹来吹去,你的内心不为所动,才是真正的智慧啊。”(掌声)
佛陀对大家的教导让我们明白:世间八法是无常的,人生起伏变化,不可能永远顺利,也不可能永远困苦,不执著于外境,不要让外在的得失、称赞或批评影响内心的宁静。心如明镜,随缘自在。智者的心如明镜,映照一切而不被染著,面对外界的“风”时,依然保持平静与觉察。当我们不为“利、衰、誉、毁、称、讥、乐、苦”所动,内心才能真正超越世间,获得解脱与安宁。(掌声)
过去,居住在印度王舍城的人民大多过着富裕的生活,王舍城里的人,依家产多少分别居于不同的地方。其中有一个安乐富足的乡里,名为“一亿里”,顾名思义,居住在此处的人都拥有一亿以上的家产。当时有一位商人,很向往能住进一亿里内,为了达成目标,他总是拼命工作、勤俭持家,将毕生的心力投注在积累财富上。就这样过了数十年清苦的日子,商人算算家产,已经将近一亿了,满怀希望的他却在此时积劳成疾而病倒。临终前,他告诉妻子,希望年幼的儿子将来继承他的遗愿,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。商人走了之后,妻子含着泪水伤心地告诉儿子:“将来你一定要努力赚钱,等凑到一亿元,我们就可以住进一亿里,完成你父亲的心愿。”
儿子听完母亲的话,信心满满地说道:“母亲,你放心!将财产交给我来处理,相信我们很快就能住进一亿里了。”看到乖巧的儿子这么懂事,母亲显得很安慰,也放心地将财产交给儿子。岂料儿子得到这笔钱财后,竟大行布施,供养三宝,周济贫困之人,不到半年光景,所有的家产几乎散尽。家产没了,母亲的笑容也不见了。偏偏不幸的事却相继而来,儿子竟在此时得了重病,不过短短数日便往生了。商人的妻子濒临破产,又逢丧子之痛,伤心欲绝。
往生的儿子因为生前布施而种下善因,不久后就投生到一亿里的首富家中。这位家财万贯的富豪,年近八十仍膝下无子,如今喜获贵子,真是开心不已。但是,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却生性奇特,不论谁来喂哺,他都不愿进食,夫妻两人焦虑万分,到处探寻良策。事情很快地传开了,每天有不少人来试着喂食,然而都是无功而返。商人的妻子听闻这个消息后,也好奇地前去富豪家中尝试。只见婴儿一到她手上,就马上开口进食,富豪见状高兴极了,于是和夫人协议,以厚礼为聘,让商人的妻子到家中居住,就近照顾儿子。商人的妻子果然如愿地住进一亿里中,但是想到丈夫和儿子终究福薄无缘,不禁深深感叹……
此时抱在怀里的婴儿竟然开口说话:“你不认识我了吗?”妇人听到这声音,又惊又恐。婴儿又说:“不要害怕,我就是你往生的儿子呀!因为布施财物的福报,所以我投生到一亿里的富贵人家,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议啊!”(掌声)婴儿长大后,于一亿里中推行大乘佛法,并引导乡里的民众广修供养、行菩萨道。
很多人在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公的时候,他们从来没有想过,命里的福报都是自己曾经种下的善因多与少来决定的,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福田,你在自己的福田里播种得越多,你布施得越多,你得到的就越多,播种就是布施你的善心、慈悲心。所以佛法界讲,舍即是得,你舍出去的越多,你得到的就越多。有些人很傻,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肯布施,这就相当于他不肯播种种子到他的福田里,那你怎么收获呢?师父告诉大家,佛菩萨以慈悲为本,经常以各种方式帮助和引导众生,希望众生能发心行善,走上菩提之道。你只要懂得珍惜修福积善的机会,就能与菩萨同行,共同迈向觉悟的彼岸。(掌声)
有一座古老的寺庙,庙里有个年轻气盛的小和尚。他每天负责撞钟,清晨一声,黄昏一声,钟声敲响了寺庙的作息时间。他觉得这个工作实在太简单了,简单到连一只猴子都能胜任。“撞钟嘛,敲敲打打,谁不会啊?”小和尚一边敲钟,一边想着自己的“大材小用”。时间久了,他觉得无聊透顶,每次敲钟都敷衍了事,“唉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随便应付应付吧”。
小和尚开始一边敲钟,一边偷偷打哈欠,甚至有时候还会想:“万一我不小心睡过头呢?也许方丈根本不会发现吧!”可是突然有一天,方丈来找他谈话。方丈摸着长长的胡须,微笑着说:“你已经不用撞钟了,去后院劈柴挑水吧。”小和尚一听,马上就追问:“为什么?我撞的钟准时又响亮,有什么不好?”他觉得是方丈在故意刁难他。方丈看着他,摇了摇头:“你的钟声虽然响,但没有力量。”“什么?”小和尚更不服气了,“钟不就是敲响了就好了吗?还能有什么力量?”
方丈笑了笑:“你觉得撞钟只是为了告诉大家该起床了、该吃饭了,可你有没有想过,钟声更重要的意义是什么?”小和尚愣住了,他挠了挠头说:“钟声的意义……不是作息时间吗?”方丈叹了口气:“钟声,不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,更重要的是唤醒世间沉迷的人。每一声钟响,都应该浑厚、圆润、深远,敲进众生的心里,像清风一样扫去他们的迷惘。可你的钟声听起来,只是“铛铛铛”,毫无灵气,像敲空桶一样。”
方丈看着他,语重心长地说:“心中无钟,即是无佛。不虔诚,不敬业,又怎能承担这神圣的工作?撞钟的意义,不只是敲钟那么简单。”小和尚听完,脸一下子涨得通红,羞愧地低下头。他终于明白了,哪怕是看似简单的事情,也需要全心全意去做好。从那以后,小和尚挑水劈柴时格外地认真,他总是把水挑得满满的,把柴劈得整整齐齐。他也常常偷偷跑去听新来的敲钟的和尚敲钟,心中暗暗地下决心:“总有一天,我要成为寺里最出色的撞钟人!”
我们修菩萨的法门,应该珍惜修行的佛缘,在修行中,身口意是我们每天都要修的功课,假如你今天在言行上有漏,你就等于在修行的功德方面有漏。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,而你们每个人都犹如一束光,这束光就是你们心中的佛光,要积极地照亮自己,还要照亮他人。这就是佛法界讲的,觉自心者即觉众生之心。(掌声)
你们记住师父说的话,修行无小事,修行人应该认真对待修行中的每一件小事,正所谓,佛事无大小,精进修行就是敬业,敬业就是精进修行。成佛的路上没有捷径,只有脚踏实地,才能敲响心灵深处的那一声钟啊。(掌声)
从前,在摩罗国有个富翁生了重病,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。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边,对他们说:“我死后,你们兄弟两个要好好分财产,公平分配……”话还没说完,富翁就去世了。兄弟两人面对这么多的财产,起了贪心,开始为了分家产争来争去。不管怎么分,双方都不满意,总是有意见。这时,一个笨笨的老人出了个主意,说:“我教你们一个最公平的方法。把所有的东西都从中间切开,分成两份,这不就平分了吗?”听了这话,兄弟两人觉得这办法太妙了,高兴地说:“真是个好主意!”于是他们赶紧拿出所有的东西,像衣服、碗盘、花瓶、钱币等等,一样样全都从中间切开,认真地分成两半。结果没过多久,这些价值连城的家产竟然全部变成了一堆没用的破烂。
师父经常说,凡人愚昧是因为内心没有智慧,而我们学佛人修心就是为了修掉使我们产生愚昧心的业。业障能障住一个人清明的心,犹如一叶遮目,一片树叶挡在眼前,你就以为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。这就是比喻众生在人间,被世间种种的业,障住了自己的心,佛法来到面前,他们也不能及时修行。
一个再好的法门,如果本已俱信的佛子因无明做出相互伤害的事情,那么这个法门传播的速度和弘扬更高深的真义也会减慢,佛菩萨期盼已经修行的人,当珍惜你们所修之法,莫再互相伤害。
法门无量当深学,
诸苦无量当解脱,
我执无明当破除,
佛子和合当表法,
弘法利生当同心,
破除魔扰当齐心。(掌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