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弘扬佛法菩萨行,
佛音救度迷失众,
破迷开悟心回归,
正法引领行使命。
感恩大悲大智的释迦牟尼佛。
感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。
感恩无我利他的大悲普光功德山佛。
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菩萨。
感恩来自世界各地的佛友们、义工们,大家好。(掌声)
时间过得很快,继7月份以来,这是师父第二次在悉尼与大家广结善缘,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,学佛精进,福慧双修,广结善缘,广度有缘。(掌声)
202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,2025年是新的一年,因为末法时期天时的快速运转,师父告诉大家,天灾会越来越多。就在两天前,1月7日,西藏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6.8级地震,有136人遇难,188人受伤,3609户房屋倒塌,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。截止1月9日,余震共有1095次。1月8日15点44分,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5.5级地震,震源深度14千米。同在1月8日,美国洛杉矶遭遇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山火,造成多人死亡,1100多座建筑被烧毁,还有超过1.3万座建筑面临被烧毁的危险,有超过15万人被紧急撤离。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末法时期,其实就是灾难最多的时期。所以末法的时候,一定要多念经,念经才能化解灾难。我们很多佛友在现实中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,就是靠他们坚持念经修行。修行,靠的是心中远大的目标和坚定不移的心。
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十分有名的实验,有一年,他们对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一群学生,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,这群学生的智力、学历、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。调查结果是这样的:3%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,10%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,60%的人目标模糊,27%的人没有目标。25年后,哈佛大学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,结果是这样的:3%的人在25年间里,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,几乎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,其中不乏行业领袖、社会精英;10%的人,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,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,大部分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;60%的人,他们安逸地生活与工作,但都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,普遍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;剩下的27%的人,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,过得非常不如意,并且常常埋怨他人、抱怨社会、抱怨这个“不给他们机会”的世界。
人的一生中,很多机会都是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并抓住它,最后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。从上面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,我们在人间,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清晰的目标,目标清晰,你的愿望才能实现。犹如你们的修行,在心中制定清晰的目标,“我一定要超脱六道,我一定要解脱人间苦海”,你有这种清晰的愿望,你就会朝着心中这个愿望努力修行,你奋发的动力就是源于你心中的这个愿望;心中没有愿望,你就没有努力修行的动力。我们学佛人的心要像太阳一样,不但要给自己带来光明,还要给身边更多的人带去光明、带去希望,让佛的慈悲光芒照进他们的心中,让他们对人生充满希望和智慧。(掌声)
在现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,人们忘记了纯洁朴实的本性,他们被这个繁华似锦、虚幻的世界迷惑了本心,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欲望当中,很多社会现象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另外一面。比如:拼多多告诉你,人是爱占便宜的;美团外卖告诉你,人是好吃懒做的;而朋友圈告诉你,人是喜欢炫耀的;彩票又告诉你,人是相信运气的;而茅台则又告诉你,人都是死要面子的。(掌声)
有一位老婆婆总是为生活中的琐事生气,她的脾气非常急躁,邻里之间的小争执、家中的小矛盾,都让她动怒不已。久而久之,她的脸上布满愁容,身体也大不如前。一天,老婆婆来到一位高僧面前诉苦:“大师,我实在太苦了,总有人让我生气,我该怎么办?”高僧没有说话,只是带着她走进了一间小禅房,老婆婆刚进去,门就被高僧锁上了。透过门缝,高僧说道:“好好待着,什么时候你不再生气了,我再来开门。”
老婆婆大声喊道:“快放我出去,快放我出去!”高僧却不理会。老婆婆生气地骂了很久,声音渐渐嘶哑,她开始求饶:“大师,我错了!求求您开门吧!”高僧依然没有回应。过了很久,老婆婆终于安静了下来。高僧在门外问道:“你还生气吗?”老婆婆无奈地说:“我不生气了,气也没用啊。”高僧听后离开,并没有开门。又过了一段时间,高僧再次问:“你还生气吗?”老婆婆叹了一口气:“不生气了,不值得生气。”高僧笑了笑,说道:“你心里还有‘值不值得’的念头,说明气根尚未除尽。”最后,当高僧第三次来时,老婆婆对他说:“大师,什么是气呢?我已经不记得了。”高僧这才打开门,微笑着将一杯茶水倒在地上,说:“人生如这杯水,转瞬即逝,为何要为一些小事让自己心烦呢?”老婆婆恍然大悟,冲着高僧磕头感谢,然后满怀平静地离去。
这个故事告诉大家,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,转瞬之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。光阴似箭,非常短暂,生活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,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。每个人在生活中,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,无非就是为了争个高低,争个强弱,争个输赢,争来争去,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。当你在这件事情上赢了别人,说不定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你就输给了他人。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,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都一样,一无所有,两手空空。人生在世,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,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,不要总把“我就为了争这口气”挂在嘴边,真正有境界的人,他会把这口气转换掉。
佛说:不要去争,越争心越累;不要去恨,越恨心越气;不要去怨,越怨心越苦,怨来恨去生恶缘,最后还伤你自己。学佛人,心要宽,量要大,能忍辱,能放下,人世间,一切随缘,万般自在啊。(掌声)
师父还要告诉大家,生气是一种对自己的惩罚,别人可能早已忘记,只有你自己在不断消耗心力,学会放下,才能真正解脱。生命如水,转瞬即逝,高僧倒掉茶水的动作,提醒大家生命短暂,不应该为小事纠缠不清。每分每秒都应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,而不是被情绪控制。佛法修行的根本在于舍弃执著,只有内心清净,才能看透表象,回归平静,找回真实的自己。(掌声)
有一天,佛陀从拘萨罗国回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此时,一名叫返戾的婆罗门,听说佛陀回到祇树给孤独园,便想着:“我应该到佛陀那里去,如果他有所说法,我就故意反驳、违逆他的说法,令他难堪。”于是,返戾一边盘算着,一边朝祇树给孤独园走去。此时,佛陀的身边围绕着数千亿众,他们恭敬地聆听佛陀说法。佛陀远远望见返戾走了过来,即刻默然,停止说法。返戾来到佛陀前,疑惑地请问佛陀:“佛陀,为何您不说法了?我来这里就是想听您说法呢!”
佛陀对返戾说:“如果有人心怀恶意,想故意找别人的过失和短处,以此来讥笑他,这是满怀瞋恚及愤怒的不清净心。以这种不清净心来听法,终究不能解悟诸佛所说之法。能怀着不与人诤论的善顺心,又能除却疑心,就远离了诸恼害及嫉妒心。若能如是一心谛听,我当为你宣说如来清净妙法。”返戾听了佛陀所说,想着:“佛陀已经知道我心中的想法了。”于是,立刻顶礼佛足,向佛陀忏悔:“佛陀,我心起恶念,犯了大过失,愿佛陀接受我的忏悔。”佛陀怜愍返戾无知,慈悲接受他的忏悔。返戾非常地欢喜,以恭敬心顶礼佛陀而去。
师父告诉大家,古时候的人,人的心地简单,虽然很多修行的人也会因为无知、无明而犯错,但是他们经过佛陀慈悲的教诲,他们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过。不像现在末法时期,人的劣根性比较重,你把他的问题指出来,他还不卖账。学佛人要懂得佛法从恭敬中求,内心想和清净的佛法相应,要先除去自性中的不善心、嫉妒心、狂妄心、轻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见心、贡高心,以敬信之心听法,并将佛法实践于日常生活中,一点一滴修正自己的身口意,令身口意三业清净。你们今天有人带着不善心、嫉妒心、狂妄心、轻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见心、贡高心,以这种种不正的心来听法,将无法可获,无益可得。
有一座古寺,庙里刚收了一位年轻的小和尚。这位小和尚刚刚进庙,规矩还没学全,却天真得很,充满热忱。某天夜里,他坐在禅房里,手捧《金刚经》,笨拙而虔诚地念诵起来。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只见一道金光闪过,金刚菩萨现身,威风凛凛地站在寺庙大厅中。他浑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芒,一条腿粗壮如柱,直冲屋顶。
小和尚看到这景象,既惊讶又兴奋,跑过去抱住金刚菩萨的腿,抬头问道:“金刚菩萨,你来了!你这么厉害,能不能帮我个忙?”金刚菩萨低头微笑:“有何吩咐?小师父请讲。”小和尚一拍脑袋,说:“庙门老是开错方向,麻烦你帮我把它换个地方吧。”金刚菩萨点点头答道:“遵旨。”
第二天早上,庙里的老和尚看到寺庙的大门,竟然被搬到了另外一侧。他摸着脑袋纳闷,赶忙把小和尚叫过来,问道: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小和尚憨憨一笑,说道:“师父,昨晚我念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金刚菩萨下来了,我让他帮忙搬了庙门。”老和尚一听,愣住了,他眼眶渐渐湿润,自言自语道:“我八十多岁了,从小出家,念了一辈子的《金刚经》,却从来没有见过金刚菩萨显灵。为什么你才念几句,他就下来了?”老和尚不服气,决定亲自见证:“今晚我也要看看金刚菩萨到底会不会来。”
当天夜里,老和尚藏在一旁偷偷地观察。小和尚盘腿坐好,双手合十,专心致志地念起《金刚经》。果然,随着钟声响起,金刚菩萨再次从天而降,金光四射。老和尚再也忍不住了,冲上去抱住金刚菩萨的腿,泪流满面地说:“金刚菩萨,我念了一辈子的经啊!为什么你从来不理我?为什么偏偏他一念,你就来了?”金刚菩萨低头看着老和尚,声音浑厚而温柔:“你念了一辈子的经,确实功德无量,但这小和尚早已在过去三十四世精修《金刚经》,他今天只是延续了他的修行果报。我来,不是因为他念得多么完美,而是因为他的心清净、虔诚。他没有执著,没有怀疑,他念诵的每一声经文都是发自内心,这才是真正的修行。”老和尚听了,顿时沉默,泪水从脸上滑落。
这个故事,普光功德山佛让师父告诉你们大家,修行与年龄无关,从修行中得到的智慧也不是从时间的长短上体现出来,而是要看你们修行的心是否真诚,是否清净,与佛相应的人,他的心一定清净。所以在佛法这条道路上,不是修行时间长的人就一定有智慧。故事里的小和尚,你们看看,他已经是修了三十多世《金刚经》,所以他跟金刚菩萨的缘分不是这一世,是他前三十多世就已经跟金刚菩萨结下了佛缘啊。(掌声)
所以师父希望你们要懂得,很多事情并不是你们眼睛里看到的表面现象,而是要用智慧思考,没有智慧,很多事情你们无法理解。犹如很多人,他们跟你们一样,从法音来到人间的时候,你们一听师父讲话,就知道这个佛法是谁在讲,对不对啊?这就是心中的智慧。你们想一想,没有智慧,你们怎么能分辨得出是真是假?谁会每天这么跟你们讲开示,告诉你们怎么修行,教你们怎么改毛病?是师父啊,孩子们。(掌声)
学佛要有一颗真诚的心,真心修行真受益,虚情假意害自己。记住师父的话:学佛的道路上,每个人的因缘不同,但只要脚踏实地、精进努力,彼岸就在眼前。正如金刚菩萨所说:真诚,是打开一切智慧和力量的钥匙。师父要跟你们所有的人讲,心灵法门是依法传承,这个“法”是佛法,是正法。学佛的人要有悟性,还要有良心本性,不要忘记学佛时的初始心,不要忘记跟菩萨许的大愿。
你们在心里问问自己,为什么要学佛啊?因为刚开始学佛是为了改命,后来发现,佛法不仅仅能改命,还能让你们解脱烦恼,让你们离苦得乐。为什么要不断地修?因为你们还没有开悟,对佛说的教法还没有完全领悟,所以你们要继续在佛道上学习,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增进对佛法更深层的领悟,才能懂得佛法的如来实相。就像你们很多人,学佛后才知道,原来在人间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因果,连一个起心动念都会有业障。
师父告诉大家,世间众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。人间有句话叫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也”,说的就是在三个人里面,一定有一个人比另外两个人有学问,懂得更多一点。所以在修行的途中,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厉害,比别人懂得多。人不能自满,不能自以为是,永远要用谦虚的心学更多你不懂的善知识。佛法学了这么多年,真正到用的时候你们就会发现,原来自己对佛法一知半解,这是因为你没有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,没有进行实践体悟,所以佛法中的智慧你得不到啊。
有一次,佛陀的弟子舍利弗问佛陀,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?佛陀回答说:“智慧源于观察和体验生活,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,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。”佛陀教化舍利弗的这个小故事,就是在告诉我们大家,智慧来自我们对生活的体验,从生活中体验到真理,就是人生真正的智慧,所以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烦恼的事情,遇到所有让你去解决的问题,它都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,让你们从里面获得佛法智慧啊。(掌声)
有个国王非常虔诚地信仰佛教,他不仅自己做善事,还经常劝导国内的人民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。为了推广佛法,国王下令:凡是愿意遵守戒律、保持身心清净的人,都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和劳役。百姓看到国王如此虔诚,深受感动,纷纷效法。然而,在众多的人民中也有一些伪善的人(就是假修啊),他们表面上信奉三宝,背地里却干着坏事。国王发现这种情况后,决定严厉惩治这些人。但怎样才能分辨出谁是伪善假修之人呢?国王左思右想,终于想出一个计策。
一天,国王派人在全国各地贴出告示,上面写道:“凡是信奉佛道的人,都要处以死刑;顽固不化者将被处死示众!”结果,那些伪善之徒一看到告示,纷纷放弃佛法,露出本性,甚至毫无顾忌地作奸犯科。当时,有一位年老的修行者,看到国王的禁令后,内心感到悲哀和惊慌。他心想:“佛经记载,人生有多种难处,其中以听经闻法、亲近三宝最为难得。今天,我凭借过去的功德,才能信奉三宝、阅读佛经。所以,如果要我舍弃正道,沉溺于六根享乐,即使能贵为帝王,长命百岁,我也不会去做。但是,若能亲近三宝,听经闻法,即使要牺牲自己的性命,我也在所不惜。”于是,坚定的信念使修行者根本不理会国王的禁令,他依然坚信佛法。
这时,国王派出检查官巡视全国,发现有违反命令者,统统送往京城审判。后来,检查官来到修行者的住所,看到他非常坚信佛法,便将他逮捕。国王得知后,除了下令将他押赴刑场,还派人暗中观察他的一言一行,及时汇报。修行者虽然面临死亡,却一点也不畏惧。他态度从容地对儿子说:“自从天地开辟,有人类以来,众生因为六根情欲而行为颠倒,比醉汉还要糟糕。幸而在乱世之中,有佛菩萨的指引,我们才有清明的教化。我很高兴你也信奉佛法,在此关键时刻,千万不要舍弃佛法而去信从邪说。我宁可不要性命,也不愿抛弃对真理的追求,希望你也能这样做。如今,我们的国王违背道义,背叛真理,你千万不要跟随他!”
检查官将修行者的话禀告国王,国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,于是派人请他到王宫,待以厚礼,国王由衷地赞叹说:“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!”后来,国王提拔修行者为宰相,委以重任。至于那些舍弃佛教的伪善者,假修之人,全部被国王罚去做劳役,从此以后,国内再无伪善、假修的行为,只有虔诚信奉佛法的老百姓,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佛法。
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学佛人会遇到很多考验,当一次次考验来到你面前的时候,你们每个人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,这是值得你们每个人去深思的问题。法门无量当深学,佛法无为当深修,烦恼无尽当誓断,苦海无涯当永离。佛道是一条充满考验的路,每个走在佛道上的修行人,都要经历重重的考验和修行中的苦难,但是无论这条路有多么地艰辛,一定要让自己坚定信念,永不退转。(掌声)
佛说:“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扰,精进无为,我保证此人必得道。”修行路上,我们应当学习佛陀的大无畏、大勇猛的精进心,遇到各种艰难与考验时,都能心不畏惧、志不退缩,坚定自己的目标,勇往直前,如此,佛道必能有所成就,这才是真正的修道之人。(掌声)
在古印度的波罗奈国,有一位墓魄太子,天生具有无碍的智慧,他天生聪明,能够知道自己的宿命,以及过去、未来,一切善恶苦乐等事,举国上下都很爱戴这位智慧圆满的太子。然而,在太子十三岁的那一年,他却忽然闭口,一句话都不说,就如同是一个木头人一样。国王和皇后见到即将继承王位的太子突然间判若两人、形同木石,心里非常地焦急担心。正在苦思之际,国王突然心生一计,派人找来一位知名的婆罗门来替太子看病。
心急如焚的国王问道:“太子为什么不说话了?”占相的婆罗门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的症状,便胡乱地断言,说道:“禀告国王,太子的相貌虽然端正,但却身藏祸害,日后恐怕伤及父母、祸害国家。其次,国王没有能够再继续生育儿女,其实都是因为这个恶子的缘故!按照习俗应该要将他活埋,才能保全国家的和平,以及让国王再生贵子。不然,恐怕国王和国家都将会陷入危难之中!”
国王听了婆罗门的谏言之后,心中非常地忧愁,坐立难安、食不知味,只好召集皇后与大臣们,共同商量这件进退两难的国家大事。一个愁苦的夜晚过去了,众人最后仍是不得已地决定:在一处荒郊野外,挖一个深坑将太子活埋。消息传开了,举国上下的老百姓全部都哀痛不已,就如同家中至亲往生了一般。而皇后更是伤心欲绝,泪流满面地说:“我的儿子命薄、福薄,才会遭遇这种灾殃啊!”悲伤中的皇后,悉心将珍贵的珠宝、华服替太子准备好,派人送往野外的地洞,作为自己心爱孩子的最后陪礼。
此时,太子正在被送往郊外的途中,心想:“父王、母后和百姓都相信我痴哑了,并且还是个大祸害,却不明白,闭口不说话的我是为了净化口业,避免造业。如今反而被邪人诬害,如果我再不说清楚,恐怕就要危害到更多的人。”于是,墓魄太子静静地拿着珍贵的珠宝及华服,到河边沐浴后,穿戴着华服、珠宝来到挖坑造室的地方。太子见到工人,便问:“你们在这里做什么?”工人们眼见是一位举止得体的贵人,便毫不隐瞒地回答说:“我们的太子由于痴聋喑哑,对国家很不吉祥,而国家又不能没有太子,所以国王采纳婆罗门的建议,命令我们挖洞将太子活埋,这样皇后就可以早日生下健康吉祥的新太子了。”
太子听了之后,就告诉在场所有的工人说:“我就是墓魄太子!”工人们全部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,便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太子马车上去看,发现太子确实已经不在车内。回过神来才又发现,在眼前的这位太子,神情安详、谈吐文雅、和蔼诚挚,实在不像是会危害父母、祸乱国家的人。在场的工人们先是惊讶、怀疑,继而才惊觉到,自己差点错手杀害了无辜的太子!大家马上惶恐地匍伏在地,哀求太子能够赦罪。朝中的大臣们火速地通报这个好消息,国王和皇后听了都心生大欢喜,立刻驱车去迎接太子。国王和皇后抵达后,太子赶忙起身,恭敬地五体投地顶礼,至诚恳切地迎接。国王和皇后看到太子如此举止安详、出言和悦,欣喜无比,便对大众说道:“我今日有这样的太子,实在是一件令全国人民欢喜的无上好事,我们要重新迎接太子一起回国,好让他将来登基王位,造福国民。”
国王说完,太子却向后退了几步,恳切地告诉国王:“敬爱的父王,我明白在过去生中,自己也曾经是一位国王,名叫须念。当时,我以仁德治理国家几十年,向来惠施仁爱、救济贫穷、奉行诸善,并严禁使用杀人凶器,以致全国上下一片祥和,无人怨怼,乃至监狱里更是一个犯人也没有,而邻近许多国家也都前来真诚归顺。但是,有一天为了接待远来的宾客,御厨前来请示是否要屠杀六畜,大设宴席宴请贵宾时,当时我念及面子,一时疏忽就点头应允。然而就因为这一句话,使我死后堕于大地狱中,以偿还杀生的血债,六万年中遭到煎煮剥皮等罪报,惨苦难忍,求死不得啊。我本有眷属无数、百官群臣和成千上万的资产,集富贵与享受于一身,可是有谁知道,我在烈煮剥裂地狱所受的种种苦痛,又有谁能替我分担或代受?每当墓魄想起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苦,就会心寒胆战、冷汗直流、毛骨悚然,因一言之失而受众苦的因果业报,不时地在提醒自己。为谨守口业,所以决定不再开口说话,但是,今日念及父王将会因为偏信邪说而杀害生命的过失,堕到地狱当中受苦,所以我才又开口。我因为了达了这些宿世的因果,所以希望往后能如法精进学道修行,永断众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,恳请父王不要怪罪我才好!”
太子说完,天雨香花,帝释天神欢喜拥护,并当下将太子身上的宝衣化做一缕袈裟。国王在听完墓魄太子述说过去因缘之后,欢喜赞同了墓魄太子出家修行的选择,并说道:“你过去为人国君,勤政爱民、仁德治国、操守高洁、道德崇高,修持了种种善法,只不过说错了一句话,从而导致招感了无量无边的地狱苦报。如今我也是一国之主,却都随顺自己的喜好来做事,甚至于不行正道、不以正法治国、不行善法,在我死后不知要堕到何处受苦啊!”
国王回国之后,便努力改恶修善,实践以“正法治国、勤修善法、爱护百姓”的德政,因此国家从此昌盛不衰、丰衣足食,全国上下一片和乐。墓魄太子最终也因为精进求道而圆成佛道,并且广开法筵接引众生,普度有情。当时的墓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,而国王、皇后就是佛陀出家前的父母——净饭王与摩耶夫人。(掌声)
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,就要懂得少讲话,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他人的命运。故事中的墓魄太子回忆前世讲到,他曾因为“一言之失而受众苦”。在现实中,曾有人因一言之失,而让千万众生迷失佛道,使几万佛门弟子迷惑修行方向,其因果可想而知。心灵法门乃观世音菩萨所传,师父希望你们依法修行。
花开花落花再生,
万千菩提本同根,
一言误导诸善根,
伤害慧命千万人,
因缘果报自有时,
恶报临头莫哭天。
师父曾经讲过,我们学佛人对佛法的问题要慎答、要慧答。“慧”就是智慧的慧,“慧答”就是要智慧地解答;“慎”就是谨慎的慎,“慎答”就是要谨慎地解答。佛法问题要慎答,就是要谨慎地回答,佛法问题回答错误,很容易让别人错解佛法,有时甚至会伤害到别人的法身慧命啊。
佛陀当年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都非常地谨慎,普光功德山佛在人间为大家解答时也非常谨慎,哪位佛菩萨在解答佛法问题时不是谨慎回答啊?对众生的问题要用智慧解答,用谨慎的态度解答,说明这个人非常有智慧。唯独你们有些没有开悟的人,敢随便回答问题,这就是佛经上讲的“众生不畏因果”。普光功德山佛曾经讲过,一个寺院住持因为讲错一个字,把“不昧因果”讲成“不落因果”,而堕入野狐身的故事,所以你们要引以为戒。
通过师父前面讲的《墓魄太子》的故事,师父还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,“祸从口出,业从口生”。人的嘴巴就像一把利剑,管不住自己嘴巴的人,时常会给自己惹来麻烦。在人间这个五浊恶世当中,什么样的人都有,我们不能管住别人的嘴巴,但我们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嘴巴。
你们记住,诽谤、诋毁、恶意抹黑不会消失,只会有更多的方式出现。师父要教你们的一点就是,守好自己的心不乱动,管住自己的嘴巴不乱讲,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是因果,我们祈愿世间无明的人越来越少,祈愿有更多知因懂果的众生出现在末法时期。众生无明誓愿度,师父希望你们每个弟子都像师父一样,带着愿力在人间弘法度人,做好我们伟大的母亲——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,在人间广度有缘,普利一切有情众生。(掌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