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人生当中处处都是修行,包括你们吃饭、睡觉都是修行。比方说吃饭,我今天喜欢吃这个菜,我明天喜欢吃那个菜,喜欢与不喜欢也能体现出你的修行。修行就是让自己越修越好,讲到这里,师父要提醒你们,这个“好”不是你自己认为的好,不是自我感觉良好,而是你实实在在修出来的境界。师父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方说周五问答,“哎呀,你们看,我每次都能打进电话”,这是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良好,这不是师父讲的你修得好;修得好的人,他会想到,“那么多人打电话,我已经打过很多次了,我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,让他们也有机会把电话打进去”。你们说,哪一个是修得好呀?所以,自我感觉良好跟修得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。自我感觉良好的人,他没有众生观,只有小我观。众生观就是喜欢站在众生的角度考虑问题,小我观就是经常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。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占用问答电话,那肯定是他自己没有觉悟啊,他不懂得,“哦,我要把时间让出来让别人也打打电话,让别人也接一接师父的气场,让别人也问几个问题做点功德”。你能为别人多想一点,这不是觉悟啊?这不是慈悲心啊?要记住师父的话,学佛人多为别人想一点,少为自己想一点,这才是菩萨心、菩萨的境界。你们不是天天讲要修菩萨吗?比方说今天是周五,考验来了,你有机会打电话,你说:“我今天不打了,我让给其他人打。”这不是修行啊?修行体现在你们日常中的每一个起心动念,也就是说,在现实中每个念头、每个行为都能照见你这个人修为好还是修为不好。修为好的人境界高,用得着让别人提醒你吗?是靠自己的心觉悟出来的啊。
心是镜子,这面镜子既能照见他人,也能照见自己。你心中的镜子照见他人的时候,不是让你挑别人的毛病,而是让你通过别人身上的不足,来学会反观你自己。“哎呀,他这个人总是喜欢讲别人,我是学佛人,我不能学他”,你照见了别人的不足,然后来对照自己。如果你跟别人一样有同样的毛病,这个时候你要有自觉的心,自觉的心就是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心。学佛人经常说人是非,你不是在犯戒啊?所以要赶快改掉背后讲人的坏毛病。退一万步来讲,就是一个没有学佛的人,这也是一个人的人品和道德的问题,所以要改掉。我们通过心中的镜子,照见别人的不足,然后来改变自己,这不就是修行吗?照见自己,就是用心时时自观。
“语默动静行”,这几个字禅意很深,因为我们是学佛人,语言讲出去,你要想到,我这句话讲出去以后,是让别人开心还是让别人生气?如果你讲出去让别人受益的,像师父每天讲一段佛法,大家都喜欢听,让大家听完都受益,那你就多讲一点。但如果你讲出去的话,并不能让别人受益,或者会让别人起烦恼心,那你还不如不讲。冤结是怎么来的?就是讲话不当心啊,一句话没讲好,让别人在心里记恨你了。所以当讲则讲,不当讲的话,学会沉默,有句话叫“沉默是金”。“静”就是安静,修行的人要学会经常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,就是身处于浮华的环境中,也要让心沉静下来。犹如一盆水,你把它悬在空中左右摇摆,盆里的水就会洒出来,你把它放在地上,它就不会把水洒出来。就像你的这颗心,你什么也不想,它自然而然就能沉静下来。禅定的人就是把心归空,他才能如如不动。“行”就是我们的行为,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善良的行为,能给你自己积攒一定的福田;邪恶的行为,会给你自己种下一定的恶果。
莲花童子师父
2024年10月0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