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一个法门的佛友要懂得相互和合,才能把师父教授的佛法如来实义传承并宣扬出去。佛友和合,就是僧团和合。僧团和合,首先就要在持戒上下功夫,学佛人要持戒,不持戒,很多事情你们就做不到和合。师父今天跟你们讲一点六和敬之法。
佛陀住世时,领导的僧团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、优婆塞、优婆夷等七众弟子,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,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。如此庞大的僧团,佛陀统理,使其和乐清净,发挥住持正法,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,佛陀摄受众生的方法用的就是“六和敬”之法。六和敬: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利和同均,意和同悦,口和无诤,身和同住。
见和同解:即思想的统一,就是大家的思想、见解要有共识,就是思想上要统一,能如理通达,舍去分别执着,彼此见解一致,达成共识,这是共同成就的必要因素。如意见不同,共处、共事、共修会障碍重重。所以要见解和合,要建立共识。
戒和同修:在法制上,人人平等,指戒律、规矩,就是戒律平等。对于戒律,每个人都是一样地平等,共同守戒、持戒,没有特权,也就是在法律上人人平等。法律,这里指的是佛法中的戒律,行住坐卧之中,威仪庄严。
利和同均:即经济的均衡、共享,就是经济上的均衡。过去在寺院,僧团的生活所需都是平均分配,不分职务高低,人人享有的权利是均等的。
意和同悦:即心意的和谐,在精神上,志同道合。大家共同修一个法门,共同追求佛法真理,必须做到意业清净,就是意念要干净,不犯戒,不破戒,互为佛友,心意和悦,要有礼貌、有威仪,相互和平、尊重,和谐共处。
口和无诤:在言语上,和谐无诤,相互没有诤论,就是语言的亲切。佛友之间,共学共修,同修共进,要语言清净,说话圆融,言语柔和。
身和同住:居住安乐,大家共同在同一环境中生活,在行为上,不侵犯他人,就是相处的和乐。比如你们一起参加师父的法会,大家都是为了助缘师父的法会,为了佛法而聚到一起,佛友之间应彼此互相帮助、尊重、包容;遇有疾病,相互照顾,用平等心共居,用法喜心和合共住。
六和敬中,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,是和合的本质;意和同悦、口和无诤、身和同住,讲的就是和合。实际上,这里面每一种“和”,都是在告诉你们大家,要从心中拿掉自我的见解、见地,拿掉自我的知见,你就会和合一切。
人和亦团圆,
利和人亦和,
意和善缘多,
口和人缘广,
身和少祸端,
戒和止语诤。
六和敬是佛教僧团中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,包括六种和敬之法,具体强调在身、语、意、戒、见、利这六个方面彼此和敬,因此又称为“六和”。六和敬不仅是消除和预防僧团忿诤、维护僧团和合的基本条件,更是令僧宝不断实现“正法常住”的重要保障。六和敬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共处的准则,不仅对佛教的发展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,在现代化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六和敬之法适用于各种群体,僧团若能奉行六和敬,会因此而获得和乐清净;一个家庭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,就能和合无诤、美满幸福;一个团体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,就能发挥团体的共同力量;一个社会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,就能成为一个安和利乐的社会;一个国家若能行持六和敬,就能成为一个富强康乐的礼仪之邦。
莲花童子师父
2023年08月2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