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各位佛友,大家好。
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他一定是守心守戒的,他一定懂得起心动念皆是业,心动了,念头就起来了。所以,起心动念等于在因果中造业。你今天看到一个事情不是你预期的那样,你的心就会动,“哎呀,怎么会这样?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”,最后你就会难过,你就会伤心。你难过的结果是因为你提前给你自己预设了结果,但是最终这个结果不是像你所预设出来的那样,所以你的心会有失落感。起心,说明你还有私心,你的心在动,你的心里还有你自己的想法,觉得这个事情应该这样,那个事情应该那样,你拿自我的思维去框架佛法上面的事情,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正的念头,最后这个结果也不是你预想中的,最后你当然难过了。
师父为什么让你们要持戒、要守戒?因为持戒的人,他不容易犯错,守戒的人,他知道什么是我能做的,什么是我不能做的。包括心念的起止,都是在戒律当中,懂得持戒的人,他会经常照见自我的意识,看见自己刚要生出来的不正的心念,马上止念,把这个不好的念头停掉。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起心动念一切在戒律之中,经常持戒守戒的人,他就不容易犯错。
戒为相之本,就是你持戒,在表面上看,好像也没有什么,但实际上,你经常持戒,这个戒律的标准在你心里起着重要作用。持戒严格的人,他有一定的庄严相,你从表面上看,就能看出他不是一个随意的人,所以这种人,走到哪里都比较受人尊敬。经常把戒律当成规范自我行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让持戒成为一种超自然的行为。我不去犯戒,我把自己的行为规范在一个真正学佛人应该具备的素养,你就不会觉得在持戒,也不会因为守戒而感到心累,很自然地去做好一个学佛人基本的行为规范。
佛法是无为的,什么是无为?就是念念无念,没有念头。你今天做功德也好,帮助别人也好,你都是真正地想去帮助别人,没有自己的念头和想法,最后别人即使没有讲一句“谢谢你”,你也不会难过。因为你心里没有念头,你从来没有想过帮助别人以后,希望得到别人一句感谢的话。念念无念,就是让你们修无为法。我今天做任何事情,付出真心,我只是做了我发心发愿的事情,我做完了,就结束了,这就是无为而为。你做了一个功德,别人不讲,你说你有没有功德?有的呀。你不讲出来,这个功德它不会跑掉,你用得着天天去想:“哎呦,我付出什么什么,我怎么样怎么样”。用真心、无为心去做,佛心佛念佛德具足,你功德无量。如果你一边付出,一边想得到回报,师父告诉你,功德不但有漏,还会伤了自己的根本。什么是根本?就是慧命啊。所以,我们学佛人要念念无心,不要让自己的佛心佛念佛德有漏。佛法是无为的,也是与世无争的,你拿人间思维去学习佛法,最终不得真法。念念无念,就是我没有自己的想法,我没有自己的念头,无念而为。
师父举个简单的例子,你们在师父身边做义工,义工是什么?就是由愿力而发心来做佛法的事情。那么既然是发心、发愿来做,你还有念头吗?没有,对不对呀?比如,你做一个事情,做一个功德,你用不着时刻想着我做了什么,我做了多少,因为佛法上的事情,你不能用人间的思维去衡量。师父再举个例子,用现代话去形容要做好一个事情,用人间的话讲:“在其职,谋其事,行其责”,这句话就是说,你在什么位置,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,你是一个学佛人,你就要守好学佛人的戒律;你是出家人,你就要守出家人的戒律,做好与你身份相匹配的事情,别人才不会讲你。
师父对你们大家在修行方面,每个人的境界修为不一样,师父对应讲法也会不一样。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,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刚刚进入幼儿园,老师想教会他们识字,要用一些互动游戏让他们接受学习的方法。那么,如果是成年人学习,就有成年人学习的氛围和方式。每个人在不断地接受新事物、新的体验、新的感悟。修行就是让你们不断地改变自己,优化自己做人的品质和品德。所以,修行要舍去自己身上不好的行为,改掉身上不好的毛病。你只有舍去不好的行为,你才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,你舍去自己身上的毛病,你才能离完美更接近一步。每个人都要不断地修心修行,修掉自我身上的习气,使自己拥有佛的品德、佛的思维、佛的理念,这样你们才能学佛像佛。
师父不只是对你们弟子们要求严格,师父对童子也是严格以待,因为弘法利生不是她个人的事情,是救度无数众生的事情,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今天这样一个想法,明天那样一个想法,那是人间思维,师父不允许的。佛菩萨的思维就是无我救度,没有自己的个人想法,一心只为众生付出。所以,师父告诉她说:“你没有自己的时间,要付出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弘法利生。要把自己舍出去,舍出自己的时间,舍掉自己的个人喜好,要把你舍给众生,让众生通过你而获得佛法,受益于佛法,你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大乘弘法人。”
南无大悲普光功德山佛
(莲花童子师父传达)
2023年02月1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