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【文字版待审核,仅供参考。内容以录音开示为准。】
师父跟大家讲,有福的人都会忍耐的,因为不能忍耐的人他就很苦,他就没有福气。
佛陀曾说过:“不毁谤于人,亦不观是非,但自观身行,谛观正不正。”把佛陀讲的这几句话给大家解释一下。不要去毁谤(实际上就是诽谤一样的意思),不要去说人家不好,不要去说别人不好,也不要在人间去看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不对的;“但自观身行”,好好地看看你自己,你自观身行,你用智慧。“谛”是真谛,看到你的智慧,来看看你自己,你才能知道你自己正不正。你说一个人整天找人家毛病的人,他心正吗?“谛观正不正”,佛陀讲的。
所以精进的人、努力的人、不懒懒散散的人,他是灭除自身好逸恶劳的一个方法。因为人都有一个毛病:很懒的,每个人都很懒,都不想很努力,所以如果你自己精进,你好逸恶劳的毛病就会改。
所以禅修当中有一个观点,叫“养心莫善于寡欲”。你寡欲了比养心还要好,你欲望少一点的人,你的心就好了。你天天有这个欲望、有那个欲望的话,你这个心养得好吗?“我今天要大房子,明天要车子,后天要怎么样,大后天要怎么样”,你每天活在欲望中,你这个欲望这么多,你这个心养得好吗?所以一个人养心就是要欲望少一点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,不是拥有财富的人,而是知足的人,这是我经常跟你们讲的。你们今天如果觉得自己很富有,你是一个知足的人。
佛陀曾经在《佛遗教经》中讲过:“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知足之人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不知足者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虽富而贫,知足之人虽贫而富。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,为知足者之所怜愍。”
师父来跟你们解释一下,“知足之法”就是说一个人学会知足,他有一个方法的——“富乐安隐之处”,富有、平安,平安之后要干吗?低调,“隐”就是低调。你一个人知足之后,有钱了、快乐了、平安了,要懂得隐蔽起来。“安隐之处”就是你能够把自己的心处在一个隐蔽的阶段。知足之人,我今天很满足的人,虽然我躺在地板上,我没有床也是快乐的,因为安乐,因为平安就会快乐。你们现在看看你们很多人,没有平安,你哪来的快乐?你虽然睡在地板上,但是你今天平安快乐,你没有事情,你这个人就是快乐。不知足的人,就算给你再好的,对你很好,有了权了、有了名了、有了利了,什么都给你了,虽处像天堂一样在人间,他还不满足,“不称意”就是还不知足。“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”,你今天一个人,不知足的人,表面上你很富有,但是实际上你没有满足,“我还不够”。别人看你很有钱了,“我不够”;别人讲你身体蛮好的,“我不行,我要怎么样,我要怎么样”。最后虽富还是很贫穷,因为你还没有买五辆车,因为你还没买船,你没有买私人飞机,你还没有买这个、买那个,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穷人,虽富,是个穷人。知足之人,虽然贫穷,但是他很富有。就说明我今天,虽然我不是很有钱,但是我三顿饭能吃饱,睡觉能够睡得很平安,能够很安稳,我做人能够做得平平安安,我不伤害别人,我自己对得起别人——虽贫而富。“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”,为财、为名气、为自己的利益,有钱、有名、有利了,整天睡觉浪费时间。睡觉都是一种不好的欲望,睡了还想睡觉,吃了还想吃,贪了还想贪,“没关系,我只要住得起就可以了”,现在有房子了,好了还要好。这个人的欲望他是没有满足的,被五欲所牵住了。你看看为五欲所牵住的人,天天很富有,但是他还是被那些知足的人所怜愍。很可怜啊,你看你已经这么有钱了,你为什么还要这样?你说你怜愍他吗,可怜他吗?所以“为知足者之所怜愍”。你看不知足的人跟你在一起,你看他可怜吗?权力这么大,“我还要”;钱有这么多,“我还要”;衣服已经这么多,还说自己衣服不够。人生就是不知足啊。所以,菩萨让我们懂得,你看,都是佛陀讲的,这些佛陀在2500年前讲的话,我们今天拿出来学习,拿出来与大家共勉,就是告诉你们,2500年过去了,你们到底知足不知足?还不知足。
所以学佛人要懂得,知足的人要懂得知恩图报,经常有感恩心,少生怨气,少生瞋恨心。那些整天恨这个、恨那个的,整天看人家不顺眼的,他的心里能长出什么善良的种子啊?只会生出那些蛀虫,他永远不会生出善心和慈悲心的。佛陀跟我们讲的意思就是,要无怨无悔的人才能恒生善心。有什么好怨的?对不对?有什么好烦的?你经常无怨无悔的,你这个人会生出很多的善心。所以为什么在《回向偈》里面讲道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?你们想想看,你们报了谁的恩了?你们说对菩萨,我们的恩还没报完,你们想想看,你们还不知足,你们报恩没报好;你们“下济三途苦”,你们还能救那种恶灵吗?还能救那些饿鬼吗?还能救那些在受苦,在地狱里受苦那些恶鬼吗?看看地藏王菩萨,你们怎么学佛的?天天活在这些瞋恨心当中,你们哪一天能够解脱?一句话、一件事情都可以烦恼半天,都可以让自己内心变得非常地憔悴,你们还能“下济三途苦”吗?想一想,你们比地狱里的人不知道要幸福多少。想一想父母亲、你们的祖上,没有祖辈给你们的耕耘,你们今天可能,很多人一无所成,你们报了没有?你们连曾经帮助过你们的同学、老师、自己父母亲的恩还没报完,你们现在就懂得报仇,就懂得恨别人。所以,要学会感恩。
佛陀在《无量寿经》中曾经讲过,把它翻译过来叫:世间人民,父子兄弟,夫妇家室,中外亲属(实际上,这个中外就是,当时佛陀意思就是说,不管是外面的亲属,还是自己身边的亲属),当相敬爱(你们都要相互爱护,不能相互排斥的),无相憎嫉(不能相互憎恨和嫉妒,无相憎嫉),有无相通(要跟他们经常地沟通,就是不能没有沟通),无得贪惜(你贪了之后你就得不到。你们想想看,你们现在谁贪,谁会跟你们交朋友啊?这个人贪得不得了的人,谁跟你交朋友啊?叫无得贪惜,你得到了,得不到了,你没有得到),言色常和(言就是语言,色就是你们的脸色,叫言色常和。常,经常要和气、和睦、和顺),莫相违戾(不要跟人家动不动就不一样,动不动就跟人家闹,动不动就跟人家吵)。
要多交益友,少结冤仇。多交益友,你们要交对你们有意义的好朋友,少结冤仇。你们看看,你们告诉我,你们长到这么大,结了多少冤仇啊?你们离过婚的人,过去结了冤仇了吗?你们学校毕业的人,过去结过冤仇吗?你们益(好的)朋友,交了几个啊?
所以佛陀在2500年前就教导我们:与世人同在、同行、同乐。什么意思啊?就是佛陀当时就教导我们说,我们出家人要和众生同在、同行——一起做很多的事情,然后同乐——一起快乐。所以现在社会上讲要多积福德,多想帮助别人,其实就是要让我们多布施,哪怕一碗饭都是一种布施。所以佛陀告诉我们,心就是一种布施,对人家好一点,就是心一种的布施。
所以做人怎么样能够让别人接受,这本身就是一种修养。不要说伤害别人的话,不要去说奇怪的话,不要去刺痛和刺伤别人。看到别人在改了,你要尊重别人,你自己才会变得很庄严;揪住别人毛病不放的人,你会失去安详和庄严之相。师父教你们,在家里如果你的老公做错了,你死盯着他,你这个人不庄严的,他会看不起你的。讲过嘛好了,做错事情谁都有,学会原谅别人,你自己能够端正,你自己没有掩饰自己,你也要给人家留条路,让别人有一个改变的机会。言行要正信正念。什么叫正信正念?不伤害别人就是正信正念。因为你不伤害别人,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正直;当你伤害别人了,别人就不会认为你这个人正直,而是一种报复心理。所以什么叫庄严?能够理解别人那就叫庄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