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随遇而安的人生2020-12-24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我们讲人生 “三十而立”,一个人三十岁了,你应该自己能够独立了。立什么?过去讲立生、立业、立家。学佛人应该立什么?我们应该立志,立志好好地学佛学法,立志好好地离苦得乐。
“四十不惑”,四十岁是不惑之年。什么叫“不惑”?就是明白了人生的道理,不再迷惑了。那你明白了什么?一般的人明白了社会,明白了自己,明白了人跟人之间关系的复杂。而我们学佛人的“四十不惑”,应该是不被人间的欲望所缠扰和迷惑,是大胆地走出烦恼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
“五十知天命”,什么叫“知天命”?用现代话讲就是,我知道了人生命运的轨迹是结婚、生孩子、找工作、赚钱,给自己的人生定个位。“我这个事情做错了,我那个事情做错了。”你这是知的什么天命?你应该知道,你已经五十岁了,要赶快修行,要赶快去帮助别人,因为留给你帮助别人的时间已经不多,留给你改变自己心态的时间也不多,留给你念《礼佛大忏悔文》忏悔的时间都不多了,这才叫“五十知天命”。
2023-04-21 05:09:55
479次阅读
学佛心态 改变命运2020-12-14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《白话佛法》让我们明心见性,让我们能够理解深奥的佛法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。今天师父继续跟大家讲,怎么样把佛法用在我们的生活中,让我们的心灵能够从烦恼中得到解脱。佛法的佛言佛语非常具有哲理性,佛陀佛法人生经常说,心念决定一个人的言行,就是你心中的念头会决定着你的语言和你的行为。一个人的语言讲出来,一定是你心里想过的;一个人的行为做出来,也一定是你心里的行为。你有了这个意念,你才会有这个语言和行为出来。
所以,一个人未来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,取决于你现在的起心动念。如果你现在的念头是好的,那么你的人生就会转危为安;如果你现在的念头经常是瞋恨、愚痴,或者嫉妒,或者烦恼,那么你的念头就指导着你今后的语言和行为,会让你变得更加愚痴和烦恼。很多人烦恼一生,很可怜,就是因为他的起心动念不正,从而让他的行为受阻碍,语言出来就是出言不逊。
一个人要能够活出自我,也就是说,你活着的人要离开自我,不要整天一开口就是
2023-04-21 05:09:55
411次阅读
自性三宝行正法2021-02-09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一个人心里想什么,其念头就会出现什么,这个在佛法界叫自心所念,必有所现。如果你心中想要帮助别人,你的念头就是助人为乐的善念。如果你内心嫉妒别人,你的念头就是嫉恨的恶念。
师父只要跟你们讲两三句话,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,因为你们的思维、你们的意念想什么,你们的嘴巴才会说什么。从一个人口中说出的话,你就会知道他在想什么。一个男孩跟一个女孩说:“来,我们一起去喝杯咖啡,好吗?”这个男孩的潜在念头就是想追求这个女孩。一个人跟你推销产品,想让你买,他无数次打电话找你,然后你就买了他的产品。如果在他刚开始盯上让你买产品的时候,你看得到他内心所想,那么,你就不会上当。
学佛人要用智慧去除障碍,那么,去除障碍有个时空问题,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。今天这个障碍,在这个环境当中,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,简单说就是在这个地方,你可能可以解决。如果今天这个时间不对,比方说,正好别人在发脾气,正好别人在倒霉的时候,你跟
2023-04-21 05:09:55
439次阅读
不生不灭 心定生道2021-02-06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世出世间,就是不生不灭。在这个世界上,人都会死,也会再生,生和死实际上就是世出世间,就是不生不灭,生了、死了,死了又生了,生了再死,是不是不生不灭?举个例子,你们家买了大米,等大米吃完了,大米买过吗?买过的,可是吃完了。吃完之后呢?再买,再买又吃完,吃完了再买,这是不是不生不灭?再说一点,夫妻吵架,吵过后和好,和好了再吵,吵了再和好,有生灭吗?谁能说夫妻俩这次吵完后,永远不会再吵?可能吗?这就是无生无灭。
不学佛的人、凡夫、人等以生灭心看世出世间一切万法。就是说,一件事情发生了,他就只看到事情的发生,而看不到这件事情会过去。很多人脑洞关闭,一件事情想不通,他觉得这个事情不会改变了,于是他失去希望,脑子就坏掉了。实际上,以生灭心来看世间一切万法,那你就是凡夫。凡夫的我知我见就是,自己看见的事情、听到的事情,就认为它存在;自己没有看到的事情,自己没有见到它的消亡,就觉得它是不存在。那么,你就离
2023-04-21 05:09:55
380次阅读
转识成智2021-01-28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师父接着跟你们讲,怎么样来转识成智。当一个人的意识产生了不好的意念,赶快要把它转变成智慧。比方说,你因为听到别人讲你不好,你很不开心,当你看到他的时候,你就对他不好,表情冷漠给他冷脸看,那你这个意识就是非常不好。菩萨说了,要把这些不好的意识转为智慧,那么怎么转变呢?你脑子里要想 “今天他讲我不好”,首先问自己:“我明天还想不想让他讲我?不想了。”好了,既然他今天讲你了,也许是他对你有误解,或者是你自己的确不好,没有关系,你要转识成智,要把自己的意识转变成智慧。
你可以用智慧这样想:“虽然他今天讲我不好,我还是要对他好,他明天就不会讲我了。如果我今天因为他讲我不好,我就不理他,我就给他脸色看,那么,明天他就不仅仅是讲我不好,也许还要骂我,或者打我。”然后,你碰到他很客气地笑笑,好像不知道他讲过你一样,他明天可能还讲一讲,几天后觉得没意思,然后他就不讲你了。他不讲你,你是不是用智慧解决了问题?
2023-04-21 05:09:55
766次阅读
守住识蕴,五蕴皆空2021-01-25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,这个佛性在第几意识当中呢?在第九意识当中,第九意识就是阿摩罗识。实际上,阿摩罗识就是你良心本性佛性的所在地。一个人再坏,他也有良心,只要进入第九意识,他就做不出坏事。
在两千五百年前,伟大的佛陀就用佛法把一个人的大脑意识分析得这么清楚,那个时候,科学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,根本还没法知道人体大脑的结构,心理学家也还不知道意识的存在。可是,佛陀已经知道了人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,并且告诉世人意识共有九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这是五个识,第六意识就是第六直觉意识存在,接下来就是末那识第七意识,阿赖耶识第八意识,第九意识阿摩罗识就是人的本性。
意识是多层次的,师父先简单地跟你们讲了人大脑的九识。佛法经常讲,学佛人要关住自己的门,不要让任何人间的意识流入到你的内心。这个“门”不是人间房屋的门,而是说,眼睛不要去看不该看的东西,耳朵不要去听不该听的东西,鼻子不要去闻不该闻的东西。比方说,
2023-04-21 05:09:55
403次阅读
意识主导行为2021-01-22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,意识也是有行为的。比方说,你想做一件什么事情,你的行为就会出来。你在脑子里想做一件什么事情,你脑子里想去做了,就叫意识行为。虽然你的手没有动,脚没有动,嘴巴没有动,身体没有任何的行为,但是你的意识当中你已经在动了。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,有的人在心里骂人,有的人在心里嫉妒别人,有的人在心里恨别人,有的人在心里爱别人,这些都属于心理行为。
心理行为的这个“行”,主要是在你的大脑里,这个行为产生在你的大脑里,叫行蕴。有了这个行为,就会产生不为别人关注的蕴想,蕴想就是闷在心里面想问题,现在话叫闷想。蕴想也是意识的一种,因为你的意念意识到这个问题,那么你就会想。你意识到别人看不起你,然后你就会去想,想了之后会恨别人,自己还要去作解释,要把这个事情跟别人去沟通一下,那么意识行为就出来了。
意识分很多层次,有的意识是潜意识,有的是深层意识。别人眼睛冲你很凶狠地看了一眼,你就会觉得
2023-04-21 05:09:55
329次阅读
用道德去除五毒2020-12-19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,要学会有道德,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。一个人每一天的起心动念,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业障,我们不需要业障,我们不能拿自己肮脏的意念来破坏内心自然的清净和纯洁,这就像自己心中拥有一种自然美一样。很多人每天活在贪瞋痴慢疑之中,什么都要,拼命地追求名利,其实这就是给自己的内心在制造自然灾害。所以,人间的每一场自然灾害,都有个人的业障在里面,每一个共业都是由个人的业障累积的。
一个人要认识到自我肮脏的灵魂,你才能学着做佛,以去除自我灵魂中那些肮脏的东西。学佛人要好好地学习和明白佛法佛理,不要随便去指责别人,也不要随便去贡高我慢,因为当你在指责别人的时候,你会造成一个大的因果,这个因果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。有的时候,如果因果造得太大的话,会造成你下地狱的因果。
要成道,首先要归道。你今天要想开上高速公路,成这个道,你是不是先要从小路慢慢地归到大路上来?这就叫归道。道就是得道者,是
2023-04-21 05:09:55
423次阅读
远离愚昧 拥有善心2020-11-12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。有这样一个故事,印度有个婆罗门,婆罗门就是贵族,他们家中生了一个男孩,长得非常英俊、端庄,父母亲非常疼爱他。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,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。在无忧无烦的快乐当中,这个孩子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,就是日子过得非常好。但是,人往往被欲望和快乐所迷惑,在欢乐的日子当中,谁也不会去想自己以后会不会痛苦。就像我们现在,很多人快乐的时候,他不会去想自己以后会不会有痛苦。你们谁都身体好过,你们想过自己以后年纪大了,会身体不好吗?没有。这位婆罗门也是这样。
婆罗门家中的这个孩子,他有高人一层的智慧,非常聪明,虽然他生长在富有安逸的环境当中,但是没有想到,这个孩子会了解人生的痛苦和人做了很多的罪恶。这么小的孩子,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、哪些不可以做,因此,在他成年之后,他辞亲出家当了比丘。什么叫辞亲?就是跟自己的亲人告辞,出家当了比丘。
有一次,这位比丘在教化回来的路途
2023-04-21 05:09:55
382次阅读
守戒行善是道德2020-11-08
师父讲述于观音堂
记住了,一个人的善和道德都是有标准的。什么叫善?自己没有对别人的恶意、贪心,就叫善。你今天贪不贪?贪了之后你会善吗?你今天对别人恶了,很恨别人,你这个人叫善人吗?过去说的“假善人”,就是这么“善”出来的。什么叫功德?道德有没有标准?你跟别人争、跟别人闹、跟别人吵,你这个人有道德吗?没有道德。这个“没有”不就是在道德上欠缺吗?别人为什么会说你这个人缺德?因为你没有道德。如果你家里没有家具,就是“缺家具”;那你这个人没有道德,就是“缺德”,“缺德”就是这么来的。
要舍心修行,也就是说,当你修行的时候,要很自然的,不要觉得自己在修心,其实你已经就是在修心了。你们已经是好孩子,你们已经会念经,为什么还要告诉别人你是修心人呢?你已经在做善事了,为什么还要告诉别人你是一个善良人?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佛应该在守戒当中。讲到底,一个人想守戒、想舍下都是不容易的。舍是什么?因为你觉得这样东西是你自己应该拥有的
2023-04-21 05:09:55
591次阅读